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春天,我们如何防病?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由冬寒向夏热过度的时期。春天气候往往变化无常,一会儿是阳光普照,春风送暖;一会儿又是阴雨连绵,寒气袭人,故有人把它称为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那么,我们如何在春季有效地预防疾病呢?

    
春季因何疾病多 

    
每到春天,各大医院的门诊部内往往人满为患,鼻炎、流感、肺炎、麻疹、心脏病、精神疾病等,一时之间众症齐发,有人因此把春季戏称为多病之春。春季为什么这么易使人得病呢?以下原因不能不引起注意——

  自然因素:春天气温回升,适宜多种病原微生物孳生繁殖,有的经过变异,致病性较强。由于外源性的致敏原增多,春天也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各种花粉、尘螨等,极易引起过敏体质的人发生支气管哮喘;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所致的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性心脏病也容易在春天发作。

    
体质因素:中医认为,春季疾病是由风温之邪郁于肌表,肺气失于清宣所致。春天流行的传染病,恰恰多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的。轻者仅局限于上呼吸道,诸如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重者出现全身症状的有流感、肺炎等,以流感最为多见。还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亦易在春季发生或流行。冠心病、糖尿病、结核病以及精神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春天常因外感、风邪加剧而对其起着促发作用。

    
精神因素:春季气候也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腺的活动,引起七情失调而致病。春天,人的中枢神经兴奋性和紧张度较高,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的分泌机能活跃。若不注意养生调节,饮食起居失当或不讲究情绪调适,就会引起内伤性疾病,如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分泌旺盛可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病患者常因此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甚至造成中风等意外;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会引起消化道疾患,如诱发消化性溃疡、肠功能紊乱,出现胃脘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不适症状;而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常出现心悸、烦躁、易于动怒等症状;若情绪失调,还容易造成失眠、头痛,心烦意乱等紧张综合征

    
春季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在这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天气多变忽冷忽热的时期,应该特别注意健康保养,否则很容易患上流行疾病。

    
防春寒也要防春火 

    
江南三月是由冬寒向夏热过度的时期,但气候往往变化无常,一会儿是春风送暖,气温转高;一会儿又是寒流南下,阴雨连绵,所以这一时期要注意防春寒。可这个时期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升发的时期,也要调养预防春火的发生。

    
春天人体阳气升发,皮肤疏松,而突降春寒又致皮肤迅速密闭,忽开忽闭,体内调节功能一时难以转变,遂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或触及宿病发作。据最新的医学资料显示,早春为一年中心肌梗塞的高峰发作期之一,这是春寒刺激心肌耗氧缺血指数上升,而造成心脏负荷加重的缘故。同时,又因冷空气使外表皮肤血管收缩,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往往引起脑血管痉挛而发生中风。所以,适度春捂是保养人体阳气的科学方法。尤其是清晨与夜晚,穿衣盖被宁可偏多,而重点是捂身体下部,保养阳气,抵抗力增强,可避免寒邪入侵,有效地防止多种传染性疾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更需防寒保暖壮阳气,以预防中风或心肌梗塞的发生。

    
另一方面,春天以肝气当令,自然界阳气骤升,易引动人体蓄积的内热而生肝火,继而诱发春天常见的鼻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症,以及头痛晕眩、目赤眼疾等疾患。这就需要春捂有度,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应该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芹菜、油菜、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子、菠萝等。将这些食品科学搭配食用,就能从中摄取丰富营养,特别是蔬菜中的多种维生素可充分满足肝脏的需要。晚春更要关注肝火上扬,因此除了药食调理,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

  文/韩振奎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