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两会”团体提案】关于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2016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在2011年就已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当前,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在纵向上产业链不断延伸,横向上美丽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蓬勃发展,农村产业融合进入速度不断加快、领域不断拓宽、程度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方式不断创新的发展阶段,为拓宽我省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虽然我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亮点纷呈,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融合阶段,受惠农民的范围不大,融合面不广,融合产业的稳定性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土地成为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突出制约因素。一是用地指标的刚性管理严重制约着产业链条完整的规划。农村产业融合的落脚点是农村,融合的形式包括扩大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等,都涉及到需在农用地上建设加工厂、餐饮区、住宿区等。按照国土资源部规定,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当前该规定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执行又十分刚性,农业三产服务业难有立锥之地。二是农民致富心切,导致农用地上违建问题突出,对今后农村产业健康有序融合发展、依法整治带来严重影响。三是农村电商平台用地困难。当前在“互联网+”时代,许多电商在网上大力分销农产品,他们需要的依托点是农村集体土地,农村田头基地的经营场地、仓储用地和大规模培训场地用地,却一时难以得到满足。

(二)利益联结松散、稳定性不高导致融合脚步放慢一是订单农业模式风险违约逐年增高。大部分地区目前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以订单农业为主,违约率较高,经营者风险较大,特别在产品价格时高时低波动下,农户和经营者利益很难平衡,导致合作难以为继。而较高层次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很低,成功范例很少。二是土地流转互利机制运行不稳定。从土地流转到规模经营主体的模式看,流出土地的农户主要收取有限的租金,在农场打工也主要是按天赚工资,农户们认为与经营主体之间获利落差过大。这样的机制下,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年限不长,经营主体获利后违约不再续租等问题时常发生。

(三)农村人才匮缺限制了精细融合可持续发展农村人才匮缺严重,农业新生力量薄弱。一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人才的集聚规模效应未体现。二是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仍以50岁及以上的老农民为主,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生产与科技的结合程度非常低,农业生产靠经验、靠体力、靠天气、靠运气。三是现代农业在农村子女中的传播不广,多数农村子女不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所学知识和技术也与农业无关,现代农业传承人断档严重。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融合成本高风险大目前许多地区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农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设施等不发达,与城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衔接性不强。农村路网不完善,道路等级低;农村电网改造滞后,农村电压不稳定,电费价格偏高;部分地区农村水利和饮用水安全设施不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突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仓储物流设施严重缺乏;农村垃圾集收运和污水处理能力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延缓了新业态的发展,增加了特色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针对前述问题,我们建议:

1.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地制度一是通过农地规模流转、废弃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等措施,破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土地瓶颈。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及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建立报批绿色通道,实行优先供地和审批政策,同时预留下步设施建设的足够土地指标。二是有效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地需求。在征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和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对整合发展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给予足够的用地政策支持,推动此类经营主体依法有效使用农村工矿学校废弃用地、闲置宅基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四荒地,定向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三是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用地给予倾斜。要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等农村项目,实行用地计划指标单列。

2.培养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规范风险契约合同,以公平互惠为原则培养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二是进一步鼓励支持二次利润分成模式,改善利益联结机制。制定相应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工商资本、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或者高于市场价收购合同,采取按收购量对农户进行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等利润分成方式。三是进一步推行股份制和专业化分工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实现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鼓励探索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方式,给农民更多的红利,让农民长期获益。

3.推出面向农村人才培养壮大的专项政策。一是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培训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家和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和从事产业融合项目开发。二是支持科技人员领办或参与产业融合项目开发。通过对农民开展技术咨询和技能培训,提高研发团队和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比例,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到产业融合发展中。三是在农村子女就读比例较高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农业相关类型必修课等方式,提高现代农业相关知识普及率,开拓农村子女对农业的新认识,培养后续接班人。

4.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道路等级,并优先向产业融合项目配套倾斜,减轻融合项目开展基础设施投入成本。二是改善涉农仓储、保鲜、烘干等设施条件,加强各类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产品集中产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支持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三是提高农村信息化装备水平,增强网络覆盖面。四是推进农村水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供水、供电保障能力,实施农村绿化亮化洁化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标准公厕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引导村民缴费等方式,切实解决乡村保洁运营经费。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