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隆重推荐了浙江,各国目光集聚浙江、关注杭州湾。杭州湾,这个举世无双的喇叭口,与亚马逊河河口、恒河河口齐名,孕育钱塘涌潮奇观。自钱塘江出杭州湾,历史长河滚滚逝向入东海。千百年来,为抗拒咸潮风暴,浙江人民勇立潮头,在河口两岸修筑了堪称天下奇观的历代海塘工程。同时又在海塘岸线以内实现移民围垦、造田拓荒、发展经济的基本建设。这种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连同大自然壮观奇伟的钱江潮涌和千里延续的海塘建设,铸就自然景观与人文创造交相辉映、具有豪迈大气的浙江精神。
环杭州湾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六个地级以上城市,陆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浙江省的43.8%;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60.87%。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杭州湾六市均进入中国50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六市国内生产总值占长三角十五个城市GDP总量的36.7%,就业人口、产业结构均明显好于江苏沿江八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最具活力的地区。展现浙江精神与样本的物化载体在哪?毫无疑问,在钱塘江—杭州湾两岸。而杭州湾背负的是经济发达而文化滞后、生态失衡的沿海岸线,面对的是具有浙江人文精神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在这样一个历史坐标的关键节点上,如何将G20赋予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精神延伸,使钱塘江—杭州湾两岸在经济与绿色、人文等方面一同发展起来,这也正是浙江发展新的重要抓手。
不难发现,目前“钱塘江—杭州湾”发展中仍有较多欠缺:
一是海洋地质、环境、资源家底不清。目前我省涉及海洋的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灾害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大比例尺的调查图幅和监测工作投入不足,难以为沿海、沿岸规划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地质信息及图件。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现有地质工作基础已无法满足沿海、沿岸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地质信息需求。
二是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南北两岸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内容规划缺乏落地。由于行政区域生产要素阻隔,环杭州湾区域工业发展没有实现一体化、差异性布局,重复建设仍在进行中,占据大量沿岸的土地资源。因此,在滩涂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湿地保护,控制、坚守杭州湾生态环境底线、水环境保护、潮涌和其他旅游资源的保护仍存在诸多矛盾。
三是重人工改造,轻自然保存。海岸线以北的古海塘景观保护较好,杭州湾以南的海岸线支离破碎。新修、新建的海塘景观设计注重人工改造,不尊重海岸带原有的自然规律,缺乏自然、生态和美学艺术,使得很多海岸带景观工程不伦不类。
四是文化挖掘、整合和研究不够。环杭州湾是历史上中国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茶树起源中心及华夏茶文化起源圣地,具有历史的厚度和现实的张力。杭州湾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佐证着因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杭州海湾、钱塘江河口湾、杭州至湖州古河口湾的形成演变和浙江人民在历史上征服自然能力的逐渐增强历程。千里古海塘,一里一部书,传承着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以来, 还具有抗击倭寇的海防遗址和游击抗日的红色革命遗迹。杭州湾海岸线无疑是讲好浙江故事、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廊道,在这方面我们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够。
环杭州湾承载着浙江人民的骄傲与希望。保护不好,浙江精神和浙江样本将会逊色很多。反之,钱塘江—杭州湾两岸将成为展现浙江独具魅力、蓬勃发展的舞台。我们必需以相同于五水共治的决心和勇气,治理杭州湾两岸的不协调性、淤涨性和生态破坏性,建设和发展美丽岸线,充分展示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和浙江样本。为此,建议:
一、将生态维护、建设和发展钱塘江—杭州湾两岸美丽海岸线纳入省政府重要议事项目,提升为发展战略性的举措。加快沿岸、沿线一体化产业布局、注重资源保护与控制,建立六地市联动共治共建的工作机制,坚守底线,在规划建设一条“黄金产业带”的同时,还要建成一个“绿色杭州湾”,即拥有绿色开敞空间、绿色廊道、各类保护区组成的绿色生态网,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制定符合浙江特色的美丽海岸带建设标准,以杭州湾岸线项目示范推进。省发改委牵头,会同建设、国土、海洋、旅游、地勘局等有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多部门联动小组,合力推进美丽海岸带建设。尽快启动大比例尺杭州湾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文化生态资源调查工作。着力为杭州湾岸线建设、发展、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尽可能保存地质体的完整性。
三、研究提出“环杭州湾海洋文化带”建设,加强杭州湾文化宣传系统工程建设。借鉴大运河“活态”申遗和后续管理的经验,南北联动,促进钱塘江与古海塘申报世界遗产。艺术采集、创作有关钱塘江、杭州湾题材的作品,积极营造营销传播浙江故事、杭州湾景观的良好氛围,强化浙江文化的向心力,扩大浙江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