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两会”界别组提案】关于加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和素质水平虽然都有了明显的增加和提高,但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趋势还不完全适应,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高职教师感觉缺乏职业尊严,职业教育参与者发展空间受限。

通过网络上对浙江省5所高职院校122名教师问卷调查,74.6%的被访者认为“从事职业教育在社会上没有足够的尊严”。缺乏职业尊严一方面体现在职业教育从业者的职业声望不高。另一方面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发展空间小。

2、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普遍大,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尤其堪忧。

一是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数量的增长却没有赶上学生规模的增长。《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142015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浙江省46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生师比为25.041, 距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的高职在校生量化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工作量很重。专任教师平均周课时都在18学时以上。三是创业教育师资尤为短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各个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但是在总体教学资源配置上,创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受调查的浙江省高职院校中,85.3%以上的创业教育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学理论教育, 92.1%以上的师资成员是由外聘人员、编制外教师、非高等学历、辅导员等人员。

3、双师型队伍建设存在误区多,“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受挫。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教师专业标准,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等。但是,调查发现,一是浙江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中存在着盲目的学历攀比现象,倾向于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却并未真正发挥其在人才作用;二是“双师型”人才层次不一,只有数量没有质量。2014-2015学年,浙江省46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为76.12%,但对5家学校抽样调查发现,平均不到60%的双师型教师有过3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

4、现代学徒制“两头热两头冷”,与普通实习没有本质区别。

20142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事实上,作为现代学徒制的两个重要主体企业和学生却对此表现冷淡。一方面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是出于短期利益、用工甚至人情等考虑,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岗位的兴趣不高,感觉自己是廉价劳动力,而学不到真正有价值的技能。以浙江省C高职院校为例,该校与一家知名企业创办现代学徒制的合作班,企业计划招聘人数为50人,而实际报名并通过面试只有20人左右。     

5职称晋升与评聘制度欠科学,校内评聘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

一是不少职称评定的标准与本科院校条件类似或不切实际,没有考虑高职教师的特点与发展需要;二是以指标为导向的评聘规则,导致全校范围不同学科之间形成人为不公平、不合理的竞争,甚至出现A学科优秀者被B学科外低分者淘汰的现象,而且每年的指标比例设置与分配也不够合理,也存在“高评低聘”隐患。三是评聘过程涉及校内人员,受人际关系因素影响较大。

对于上述情况与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完善设计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激发师生共同地传承工匠精神。

优化完善设计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用优秀成果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减轻教师的纯学术理论研究任务,可以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咨询服务、政策建议等社会服务性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教师回归教育本质,积极以工匠之心对待教育事业,并且将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承工作融入到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中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鼓励和重用专业人才从事创业教育。

要对高职专任教师队伍结构进行全面清理,增加专任教师投入,扩充专业教师队伍,并将行政岗位与专职教师岗位进行严格区分,进行优化筛选,重用具有行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包括选课、评聘、待遇等。选择最合适的人才构成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要完善创业教育师资评价机制,提升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待遇。划拨师资建设部分经费成立创业师资发展基金,奖励在创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革新、创业实践以及创业研究等领域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创业实践,选拔优秀的教师参加国际上声誉较好的师资培训项目,提升创业师资各方面素质。

3、增加“双师型”人才的激励措施,提高发展条件与资源配套。

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外在督促机制,积极推动专任教师与企业骨干之间的岗位互换、双向兼职。通过物质激励、精神鼓励并结合人文关怀,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绩效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评审挂钩,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提升的保障机制。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更大平台。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建立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职业晋升与专业技能提升保障机制。

4、完善现代学徒制的配套机制,由校内外共建的“师傅”队伍

要增加高职院校与试行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实践经验。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师傅”队伍。要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5、激发教师潜能以多元化发展,科学合理地设计职称评聘标准。

应当重新制定师资选用的标准,既不能简单套用本科院校的用人标准,也不能唯高学历、高职称的原则。系统全面地制定职称评定标准,采用成果累计为导向的积分制方式。将晋升类型分为学术型与技能型,要鼓励教师积累工作经验、持续创新与研究,多元化发展,累计工作成果。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