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两会”界别组提案】关于破解民宿经济发展难题的建议

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我省民宿(农家乐)特色村数已达897个,规模、档次不等的民宿(农家乐)4.9万多家,床位数23万张,从业人员14.8万人。2015年,全省民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2.2亿人次,同比增长25%;营业收入229.4亿,同比增长28.7%。民宿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体,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有效的切入点,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一、我省民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营层次较低,产业链未获有效延伸。

我省民宿经济总体停留在“山山水水”上,农旅结合不深,开发的旅游农产品不多,农产品附加值未得到充分体现。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开发地点多处于农村,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接待规模不大不少农家乐由于受到投入资金、经营规模限制,经营效益普遍较低,对农家乐业主和周边农户农产品的产业带动不强,对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不明显。

2.地域特色不明显,文化附加值未有效植入。

当前,各地民宿经济出现了许多新业态。比如德清“洋家乐”、“乡村民宿”,又比如桐庐的“牛栏咖啡”、“猪圈茶吧”,再比如临安的“太阳公社”。它们不同于传统的“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买农家货、享农家乐”,而是在原先的基础上,植入了艺术元素,成为一种来源于乡愁又高于乡愁的感观享受。但是,从总体来看,我省的民宿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个性缺乏,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等问题。

3.模式单一化,综合开发深度不够。

模式单一化主要表现为开发模式、经营模式、市场模式的单一。开发的同质性,产品的初级性,必然会引起模式的单一化。我省还没有将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而是由社会经营者自行经营与开发,出现了项目重复建设、单项旅游产品配套性差的现象。目前,大部分民宿旅游经营者创新能力有限,旅游产品的设计内容乏味,形式单一,局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三部曲,偶有项目创新的,也是局限于垂钓、烧烤、采摘等体验项目,跳不出“在农家”的范畴,“千村一面”的产品太多,可以说 90%以上还停留在提供简单的吃、住家庭接待服务和季节性采摘活动上,因而游客重返率低。

4.服务意识不强,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现实中多数民宿经营者没有接受专业培训,缺乏基本的旅游业务知识,甚至没有基本的管理能力的培训,因此制约了整个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有的经营户服务意识不强,不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导致其自身发展停留在初级阶段。  

5.产业发展缺乏监管,经营游走在违规边缘。

民宿经济的主体是农民自主经营的“吃住游”项目,由于受投资规模以及经营理念的限制,其生产经营按照工商标准来看还有一定的距离。由于准入门槛低,现在不少农家乐、农家客栈存在低水平竞争、服务品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乡村旅游市场主体亟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有关部门应出台与民宿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分类指导标准。

二、我省民宿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1.依托特色小镇发展民宿,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发展规模化民宿。

按照浙江省特色小镇培育要求,各地选取一批具有独特人文自然风景优势的小镇,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如丽水的发展模式,依托特色小镇发展民宿经济,如龙泉的青瓷小镇、莲都的大港头镇,以镇带村,以镇带动民宿。依托景区景点来发展民宿,以景区和景点为支撑,带动民宿经济发展。依照打造特色,实现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加强产业融合和产值带动,对民宿产业集聚区的镇、村进行规划引导,发展相匹配的特色种养殖业,将蔬菜瓜果、水产养殖、花卉种养等基地与民宿进行联动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体验内容,提升民宿魅力,带动农户和村集体收益。

2.打造具有高识别度的品牌符号,培育公共品牌,发展品牌化民宿。

目前旅游民宿已成为一个潮流,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民宿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通过突出重点,创立一批品牌,以增强市场竟争力。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针对村庄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打造多元化、在地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格局是浙江民宿应走的特色经营道路。民宿产业与传统农业一样,都有经营规模小、资本投入偏弱等问题,没有整体依托,单个民宿的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建议政府通过一揽子政策的指引,将地区民宿形成合力,使多元形态的民宿披上高识别度的品牌符号,打造区域民宿公共品牌,公共品牌的建立能有效地提升整个地区的知名度,适合整体打包营销。通过民宿的品牌化建设推动其向品质化和规范化发展,从而增强其生命力和竞争力。

3.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民宿经济的硬件建设。

政府要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各类惠农项目资金合力扶持民宿经济发展。结合“美丽乡村”、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行动,整合设立专项资金来推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文明村风村貌改善,来推动万众创新,万众创业。把环保、农口以及宣传口等多部门的补助资金有效进行打包,重点投向民宿经济短腿的基础设施以及外延文化设施。

4.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规范管理,促进民宿经济的软件升级。  

尽快出台民宿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尤其在土地、古民居、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引导民宿经济向国际化、品牌化、集聚化方向发展。制定高端民宿产业的准入门槛,实施旅游项目预评估机制,把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亩产”效益。对乡村旅游重点发展乡镇,确定一定数量的旅游发展建设用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需建设用地的,在旅游发展建设用地中予以解决。

省级旅游主管部门当前急需制定统一的旅游民宿管理办法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为强化服务管理提供依据。尽快形成行业规范、标准的实施文件,出台专项管理办法,简化审批流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民资、外资共同参与民宿产业的建设。解决农民贷款的问题,为旅游民宿发展中遇到的筹资难提供便利。

5.拉动需求,增强消费,促进民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吸引并留住游客、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大游客消费市场是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把乡村旅游形象进行推广,挺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增强国民对浙江乡村旅游的认知。二是以市场为依托,树立以资源价值观为中心的绿色营销观念,在充分满足乡村旅游游客的消费需求,大力宣传“绿色、自然、和谐、健康”这一主题,着力于打造绿色旅游品牌,使“生态、绿色”的理念深入人心、确保经济、环保两手抓。三是丰富旅游民宿发展的内容,各个农村要应立足本地资源特色,突出自身风格,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发展,通过不断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集观光、购物、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平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和提高游客到访次数,提高旅游民宿竞争力。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