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社区责任医生签约的病人最多的有近3000人,服务质量怎么保证?”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陈忠的话里透着一丝无奈。社区责任医生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解决百姓看病难的良好举措。我省2015年已全面实施社区责任医生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然而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对此陈忠有话要说。
“制度上对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内容规定不够明确,对签约病人人数没有限制,出现了重形式轻服务的现象。”陈忠调研时发现,除了制度上的不健全外,社区责任医生医养护一体化还存在疾病管理仍待提高、健康管理仍待落实、效益体现仍待评估、工作业绩仍待考评等问题。“我们对杭州某三甲医院门诊就诊的100名已签约责任医生的病患进行问卷,3个月以上没有到签约医生就诊的有61人,这61人中接到签约医生电话询问的仅有7人。”
针对存在的问题,陈忠建议健全制度管理,使签约医生与病人有章可循。可以按照签约服务的工作量设定签约病人数,如规定病人数超过多少则配制助手若干名,并制定职责。要完善疾病管理,使慢性疾病得到规范化治疗。完善签约病人注册制度,对签约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每月评估一次治疗效果,每月电话回访一次,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及治疗情况。要落实健康管理,预防疾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签约医生应结合疾病管理注册内容,制定出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并根据病人或家属的接受能力不同,定期进行健康管理措施的指导与督促,每三至六个月要对实施健康管理措施后效果进行评估。
为促进签约服务可持续发展,体现评估效益,陈忠还建议提高责任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使居民的发病率、就诊率、住院率和医疗支出下降,提高广大居民信任度。同时考评工作业绩,确保签约服务能落到实处。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后每半年,要进行量化评估,签约服务的量化数据与待遇挂钩。将被签约的病人对责任医生的工作测评,作为评定量化考评的重要依据。
来源:联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