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业大国,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全社会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隐忧:各类技能人才储备不足,能工巧匠短缺,尤其是工匠精神普遍缺失。”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湖州农民学院院长沈琪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将目光聚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能工巧匠短缺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 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 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在这样一种大国战略的引领下,育好‘能人’、用好‘能人’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沈琪芳说。她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在能工巧匠培养上存在着落后陈旧的社会观念:对技能人才的轻视,严重影响能工巧匠的良性发展;因培养周期长、养不起、留不住,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尽管已搭建起来,但缺乏有效措施,运行困难;能工巧匠培养缺乏社会参与,特别是行业协会的作用远未发挥到位……
“能工巧匠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牵头,各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明确职责、明晰事权、通力合作,构建高效、规范、长期的多元化、市场化培养体系。”面对社会专门人才培养的种种症结,沈琪芳代表开出良方。
沈琪芳代表认为,培养能工巧匠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做好本行业能工巧匠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促进行业企业办好自有培训机构,着重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培训。二是企业将培养能工巧匠纳入企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开展高技能培训的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中落实,保证专款专用;对在高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方面成效显著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税收优惠。三是建立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探索名师带徒弟和技术交流等方式,鼓励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接高端社会培训任务,对贡献突出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政府奖励。
“职业院校及在职培训机构也是培养能工巧匠的主阵地!”沈琪芳说,一方面,要重点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专业,为培养能工巧匠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发挥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及高职院校的能工巧匠培养示范作用,提升办学层次,在现有规模上积极发展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骨干名牌专业。
培养能工巧匠,校企要合力做好“加法”。沈琪芳代表认为,要搭建好能工巧匠培养院校与企业对接平台,探索校企合作网络办事机制。同时,要依托行业优势开展校企合作,推进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共建产学合作机构、共建培训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等,形成能工巧匠培养的强大合力,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
来源:人民代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