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自身建设 理论研究
信息时代创新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机制的几点思考

  要:信息时代出现的网络政治参与为人民政协创新协商民主制度机制提供了广阔前景,也提出了崭新课题。人民政协要搭建网上协商民主平台,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又要高度关注非网民群体的利益诉求,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信度和效度;同时要学会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强度和力度。

关键词:人民政协;网络政治;信息时代

 

中共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得到空前重视。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担负着特殊的重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操作层面指明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可以说,今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原则、内容、形式都将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创新制度机制也必然要围绕这些基本要求展开。目前各地政协正根据中央文件精神要求,以创新的理念和开拓的精神,积极开展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和主要对象是占人群最大多数的普通公民,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是各群体、各阶层之间的对话协商,而目前对普通公民言论诉求和对话方式影响最大的无疑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应用,因此,创新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应当是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划时代的深刻变革。我们认为,创新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机制的目的,还在于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水平和成效,而关键又在于提升《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到的“四种能力”,特别是其中的调查研究能力和联系群众能力。如今,政协网络协商民主已经不是讨论比不必要、应不应当的问题,甚至不是讨论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应当研究怎样做的问题。可以说,网络协商民主必然会深刻影响和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机制的创新。本文试根据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对社会利益格局、公民诉求方式带来的划时代变革,谈谈关于创新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搭建网上协商民主平台,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正在塑造出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首要特征。网民们通过网上平台对政府行为、社会现象和个人诉求,自主自由地发表言论,网上声音成为了解网民们的民声民意最真实、最便捷的渠道。有人将这种通过网络评价政府行为、社会现象和个人诉求的行为称为网络政治参与或网络民主。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平等性、直接性、离散性和低成本等特点,任何公民都可以在网上就任何话题展开深入的、自由的讨论,在这种虚拟空间中,现实的身份差别被掩盖了,精英与草根不再有分别,不同的只是观点,而且这种网上讨论相比现实中的面对面讨论,具有极低的成本。而且这样的网上政治参与与人民政协的宗旨和理念又有高度的相通之处,人民政协是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别包括无党派人士、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归国华侨代表等参政议政的机构,它就是要体现最广泛的利益表达,反映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可以说,网络政治参与无疑为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极其广阔的参与路径,也无疑将开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纪元。无论是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还是其他形式的协商民主都应当对网络民主或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给予高度重视,并视其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天赐平台和天赐良机。

根据政协开展协商民主的原则、内容和形式,结合各地已经运用网络开展协商民主的成功做法,我们认为,人民政协搭建网上协商民主平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建立人民政协网络信息发布和沟通收集平台。要加大政协网站硬件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政协网站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政协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及时全面地在政协网站上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信息,及时全面公布区域内发生的重大和重要事件,及时全面公布政协的各种活动,及时全面地公布与协商民主有关,特别是广大网民关注的各类社会事件和社情民意事项,并设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沟通路径,及时全面正确地掌握网民的反应、意见和建议,建立各类社情民意资源库,在条件许可或者情势需要的情况下,针对专题事项或专门人群,建立大数据库,以便更全面地掌握相关信息,为协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2.建立人民政协网上议政平台。有的地方政协建立了“网络议政日”,政协领导与政协委员与网民或者相互之间开展在线交流。有的地方政协建立统一的政协委员QQ群,定期发布协商课题,委员自行登录参与讨论。有的政协委员开通了博客、微信公众号,建立面向公众或者所属界别民众的网络交流平台。有的地方政协建立网上提案提交通道,政协委员将提案发送提案委,并在需要时将提案公布出来,与网友交流。这些做法都是有益的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和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推进,各地政协都应建立起高水平的网上议政平台,不仅使政协委员与政协的联系大大加强,也要极大地提高政协、政协委员与广大网民特别是与界别群众的联系,通过网络大大提升政协联系人民群众的能力,大大提升政协协商民主的水平和成效。

3.培养高水平的人民政协网络民主管理队伍。这支队伍必然是一支复合型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要精通信息和网络技术,要有高度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要懂得人民政协的历史、职能、使命和未来,要有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的政协协商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应当与信息技术和网络运用结合起来,也都可以通过网络运用和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大大提升工作成效。

上面提到的几项工作,或者本身就是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机制创新的一部分,或者与协商民主制度机制创新紧密相关。人民政协主动运用网络手段推动协商民主,主动提高通过网路进行社会调研和联系群众的能力,提高把握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提高网上交流沟通的能力,将大大推动和提升政协协商民主的水平。网上协商民主将政协协商民主的主体,从以前的政协委员和界别代表,扩展到亿万普通民众,将政协协商民主的议题,从以前的人为设定扩展到无所不有,将协商民主的形式,从走过场、做样子,转变为无所顾忌、自由展开、反复研讨。可以预见,随着人民政协网上协商民主平台的建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将得到大大提升。

二、关注非网民群体的利益诉求,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信度和效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显示,目前还有将近一半的人群不是网民,网民的73%是城里人,同时网民的年龄分布也并不均衡,2029岁是网民的主力军,占30%1019岁,占20%3039岁占24%40岁以上占22.4%。经常在网上发言的只是少数人,网上大部分人是沉默的大多数。另外,报告也显示,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中,68%是不懂电脑。

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在高度重视网上信息,重视倾听公民网上声音的同时,也要看到网上信息和声音,并不等于全体公民或者全体人民的声音和诉求,甚至通过网络大面积调查得到的信息,也未必反映全体公众的利益诉求。在这个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的时代,协商民主有时恰恰是要关注和倾听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关注无力、无处发出自己声音的特殊群体,整合他们的意见,照顾他们的利益。尤其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城乡差别、东西差别、贫富分化在某些地区、某个阶段还有加剧的趋势,人民政协要反映全体公民、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不同群体、不同界别人们的不同利益诉求,就不能只为部分人哪怕是大多数人提供协商平台,更要重视弱势群体的诉求和声音。网络反映网民的声音,但有时网民的声音与非网民的利益可能是冲突的。例如,某机构曾经通过网络调查民众对滴滴打车系统的意见,结果得到的网络意见是高度赞同,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却发现老年人、进城农民工等不会运用网络打车系统的人群对滴滴打车系统持反对意见,因为这类打车系统不仅没有为他们提供方便,反而加大了他们打车的难度。另外,从网民和非网民这两大群体的实际情况看,尽管网民中也有海量的穷困阶层,但非网民则往往是更穷困、更弱势、更需党和政府支持扶助的社会群体,如地处偏僻、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生活贫困的农民、智力残疾者、贫病交加的人等。

因此,当信息技术和网络真正运用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过程中的时候,当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和开展参政议政成为常态的时候,尤其是当网络为民主协商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以至于人们不愿意或者忘记了非网络协商手段的时候,人民政协对非网民群体的关注就会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我们认为,在协商民主应当关注非网民群体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人民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有关机构要专门研究和掌握网民和非网民的群体差异,应当在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研究非网民群体境况和诉求的人员,同时最好能够设立“非网民专门委员会”,把非网民作为一个专门的界别独立出来,确保在进行社情民意和参政议政调研时,得到的意见覆盖了非网民的利益诉求,也确保协商民主过程中广大的非网民的声音不被强大的网络声音所掩盖。

2.人民政协组织开展的任何社情民意调查均应包括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即对非网民的调查,调查手段不得通过网络,而应当是面对面的,调查的对象也不得是网民,而应当是明确的非网络使用者。

3.政协委员在联系自己所属界别时,也不应只局限于通过网络手段,也要专门关注非网民群体,并且要关注非网民和网民的区别。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联系社会民众的主要渠道,政协委员协商民主的观念、行为直接决定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方式和成效。要求政协委员关注非网民群体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当网上协商平台成为政协开展协商民主的主流渠道,当网络交流和网络调研成为政协了解社情民意的主要手段时,只有关注非网民的利益诉求,才能确保和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信度和效度。

三、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强度和力度

大数据(big data,mega data),又称巨量资料,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于20088月中旬提出,在他们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而是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具有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近年来,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最流行的词汇之一。2013510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淘宝十周年晚会上说,大家还没搞清PC时代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还没搞清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时代来了。2015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纲要》明确,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大数据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作为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技术,它也将深刻影响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自然也会深刻影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念和方式。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开展协商民主,建设政治文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好大数据这一划时代的技术手段,提高开展协商民主、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和参考的水平。我们以为,在运用大数据为协商民主和参政议政提供支撑和参考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重视大数据技术,延揽大数据人才,积累运用大数据了解社情民意和进行参政议政的经验。大数据是新兴技术,目前处于前期发展之中,但发展速度迅猛,只有高度重视,抓住先机,才能走在别人的前边,做出特殊的贡献。人民政协作为汇聚各方高端人才、反映各方面利益和声音的政治协商机构,是社会管理和社情民意的大数据汇聚的枢纽,应当而且也必须建立各方面反映社情民意的大数据和支持政府决策的大数据。

2.建立人民政协自己发展的大数据。尽管政协民主协商需要进一步完善,但人民政协在共和国成立的硝烟中诞生,为共和国的稳定发展做出过卓著贡献,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其参政议政的经历中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经过大数据技术的处理,必能为政协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3.建立面向政协各界别、各对口单位、各重要议题的大数据。政协联系着社会各政党、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尤其是联系着利益诉求差别巨大的各阶层、各方面的特殊群体,建立面向这些群体、单位和重要议题的大数据,将为协商民主提供重要、可靠、真正具有说服力的现实依据。例如建立全国中小学教师以及大学教师大数据库、海外侨胞大数据库、医生大数据库、知情大数据库等,建立各提案办理单位和办理行为大数据库,建立幼儿园问题大数据库、高考问题大数据库、城市环保问题大数据库等等。

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建设过程中,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无疑能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社情民意,使向党和政府的决策建议建立在更加科学公正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的强度和力度。

 

作者:民进宁波大红鹰学院支部  王臣申

 

参考文献

[1]孙瑞华.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功能的再开发[J].重庆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2]付宏.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民政治参与[M].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41.

[3]中办印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5-06-2601.

[4]王明进.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

[5](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库克.大数据时代[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1.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