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我有传家宝》栏目播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萧山花边”代表性传承人赵锡祥和徒弟王丽华等三人的专题采访节目,民进会员王丽华携作品《万缕丝珠绣台毯》亮相央视。
花边英文名叫“lace”,也叫“抽纱”,属于刺绣的一种,是用棉、麻、丝等线编织而成的镂空织品,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使用花边对服装进行装饰的历史,西方花边15世纪在欧洲兴起,17世纪达到鼎盛,从国王到平民,无论服饰还是日用品,人人皆以花边为时尚,其中最有名的产地要数意大利的威尼斯。上世纪初意大利传教士通过一位叫徐方卿的上海商人,将西方花边手艺带到了浙江萧山,镇上最初的学艺者只有寥寥几人,花色也比较单调,针法只有简单的三种,由于花边十分适合当时中国农村零散又旺盛的劳动力市场,“男人去田里干活,女人留在家里,顺带织点花边卖,不用费太多精力,又可以贴补家用”,花边制作很快在萧山附近农村流行。经过几代萧山花边艺人的创新发展,西方花边与中国传统的刺绣技艺神奇地结合起来,形成三十多种针法,二十多道工续,从设计、制作到成品一系列的严格工艺,成为萧山本土的一项独特的传统工艺,被业界称为“萧山花边”,200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萧山花边以构图严密、技艺精湛、工针多样、精致结实为主要特点,最兴旺的时候萧山常年有十万妇女从事挑绣编织生产,拥有几百个品种、1000多种规格,萧山花边畅销海内外,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萧山也被誉为“花边之乡”!
1976年生于杭州萧山的王丽华,回忆幼年生活时说,那时家里长辈都是拿绣花针的,她从小帮妈妈打下手,耳濡目染,渐渐对挑花边产生了兴趣。在记忆里,母亲总是要赶着把花边交给“放花”的人,换取一家老小的家用。10岁时,暑假里除了做作业,就是给人挑花边,记忆里童年的零花钱很大一部分来自挑花边的“收入”。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之中,花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深深融入了王丽华的灵魂深处。
近年来,萧山从事手工花边的人日渐稀少,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后,萧山花边普遍采用机器生产,并逐步电脑化。一方面,花边纺织品的产量大大提高,制作成本下降60%,从过去的一人一绣,迅猛发展到千针齐绣的飞梭时代,创造产值几十亿元。另一方面,“机绣”也让传统手绣处境日益边缘化。现在,花边行业已不再是萧山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制作手工花边耗费的时间多,回报却很低。故而从事手工花边的人日渐稀少,随着十几年前那些技艺高超的绣娘渐渐老去,萧山花边技艺已经到了近乎失传的境地。
2012年,王丽华怀着对萧山花边艺术的热爱,毅然放弃原本的事业,拿起绣花针,成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赵锡祥先生的关门弟子,完成了“老板娘”到“绣娘”的华丽转身,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始了艰苦的学艺生涯,承担起萧山花边传承的责任。
王丽华说,自己就是一名以针线为伴的绣娘,也许世界上有很多大事、热闹事,但在绣娘的眼里,世界就是这方寸之间,在这一针一线之间。注视着它,让它在手指间焕发神采,把生命交给它,也让一针一线有了生命。对绣娘来说,指间的针线,就是天大的事,是命中注定的事,是值得一生穷心竭力去做的事,这一针一线中贯穿的是绣娘的精神,这是一种专注,在专注之中展示着技艺,传承着文化。这一针一线是如此的细小,它容不下潦草,容不下凑合,也容不下三心二意和心辕意马,这里不能容忍错误,一点点的懈怠和笨拙都是失败,所以,绣娘必须全神贯注,将手中的技艺,由一针一线去编织,让技艺成为手的本能。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是古诗里描写刺绣的句子,要具备这样的神奇,必须要以高超的技能为前提,故此,她潜心钻研萧山花边制作,刻苦学习萧山花边的各种技法,努力提高自己萧山花边的制作技能。王丽华说一名绣娘必须要怀着一颗质朴的匠人心。故而她虚心向师傅学习、向同行前辈们学习,特别是向民间那些花边老艺人学习,她走街串巷寻访一位位花边艺人,积极收集民间的各种花边技艺,刻苦钻研,认真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她在全面、熟练、系统掌握萧山花边技艺的基础上,通过梳理了萧山花边的历史和传承沿革,完成了萧山花边针法的收集和整理,实现了她所追求的让萧山花边技艺成为手手本能的目标。同时,她积极探索萧山花边传承和创新的方法、形式和途径,努力提升萧山花边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扩大萧山花边的影响力,撰写和发表了多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萧山花边研究论文。
王丽华深切地认识到,传承传统手工艺同样需要科学理论和美术功底为基础,要以科学的态度、全新的理念和传承的精神去审视和理解传统手工艺,必须做到厚积薄发,才能做好萧山花边传统技艺的传承。她说,一名现代绣娘必须是有现代艺术理论为基础,通晓各种传统艺术知识,甚至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绣娘。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利用学艺间隙和休息时间,自费参加中国美术学院美术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现代艺术理论知识、美术设计知识、各类绘画技巧和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并经常去图书馆翻阅、在网上查询有关相关资料,认真学习艺术理论方面的专著,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素质,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民间艺术家协会组织的活动,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虚心向同行学习,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积极实践开展花边设计和制作,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融会贯通,积极参加各类艺术展和作品展,接受老艺术家的评判和群众的评议,近年来创作完成了大量的作品,艺术风格日渐成熟。2014年,王丽华整合萧山花边和珠绣技法的作品《凤尾裙》荣获第一届浙江省民间美术周“民艺有约”精品展金奖;同年,学习和借鉴其他刺绣技艺,将传统刺绣技艺和花边技艺相融合的作品《荷韵》获2014西溪湿地旅游品设计大赛金奖和轻工部2014年中国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5年创作萧山花边与苏绣融合的作品《花边情》荣获第五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
在艺术的探索道路中,王丽华始终坚信坚持传统与推陈创新并重的创作理念,认为只有简单、纯粹、淡泊平和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深厚的刺绣和珠绣功底,同时,注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萧山花边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王丽华积极研究和实践将其他技艺融入萧山花边的艺术创作,拓展萧山花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作品清新秀丽、大方典雅,寓意深刻,以精细缜密、生动传神著称,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无论从意境、审美情趣以及艺术形式的运用上都独具特色,在萧山花边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2016年,王丽华首次创造性地使用萧山花边的工艺来表现唐卡的人物,创作了“万缕丝唐卡”,为丰富表现形式,首次在萧山花边制作中使用两种颜色并创新针法,整个作品既有萧山花边的素雅,又有唐卡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荣获2016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同年,创作了万缕丝“少女”进一步将萧山花边工艺和刺绣工艺相融合,作品使用刺绣工艺来表现花卉细致入微的神态,用万缕丝的素雅对作品进行衬托,既有花卉刺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浓郁特点,又有萧山花边构图严谨、工艺针法多样、编结精细、色彩素雅的艺术特色,两种工艺互相衬托,整个作品层次分明,简朴中求繁复,素雅中求华丽,引人入胜,作品荣获2016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
她十分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2017年创作的重工万缕丝“二十四节气”运用萧山花边的技法将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特征性的花卉融合在一起,作品图案秀丽、构思巧妙、工艺精巧、构图严谨、针法多样、编结精细、色彩素雅的艺术特色,整个作品层次分明,简朴中求繁复,素雅中求华丽,引人入胜,作品荣获2017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王丽华深切地认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这个民族的精神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必须怀有更大的理想抱负,应该弘扬社会的主旋律、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将创作的精神与时代的激情融合起来,要具有时代的担当。经过几年的酝酿,王丽华满怀激情用萧山花边的传统技艺,创作了萧山花边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萧山花边艺术作品用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向社会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要义,用强大的正能量唤起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和自觉,体现了江南的艺术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表达了萧山花边传人对“中国梦”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荣获2015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5年10月被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和展示。
王丽华深知拓展萧山花边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是做好传承的基础。故而她利用各种平台积极推广萧山花边技艺,亲自编写萧山花边培训教材,使萧山花边技艺简明易学,挖掘萧山花边在培养女性气质和涵养方面的独特作用,亲自担任培训教员,开展现场演示和教学。她放弃休息时间,奔波于各地,在多所大、中、小学中开设萧山花边课程,被多所学校聘为校外教师,积极参与萧山花边的国际间艺术交流,以花边为“媒”吸引广大花边爱好者传授萧山花边的技艺,通过微信和微博平台努力拓展萧山花边的群众基础,取得积极的效果。同时,积极拓展萧山花边的市场知名度,设计制作的萧山花边作品“福禄寿喜”系列荣获2016年度杭州市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三等奖,成为旅游者收藏的热点,实现了经济效益和艺术创作的双丰收。
梅花香自苦寒来!
5年过去了,现在她已是“萧山花边”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不仅传承花边之美,更是创新、融合了刺绣的工艺,创新出珠绣,获赞无数。她还大胆尝试人物作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如今的她,尝试着用针线画国画、写书法,把花边和珠绣演绎得淋漓尽致。空闲时分,还用画油画来陶冶情操,并坚持做花边、珠绣公益教学。她的团队长期招募“护花使者”,传承花边和珠绣。王丽华坦言,岁月的沉淀让她去除了一丝浮躁,失去了一份孤独,但却收获了一种快乐。
衷心地祝愿现代绣娘王丽华和她的萧山花边艺术人生前程似锦!也祝愿萧山花边“世界花边之冠”代代相传。
作者:萧山民进会员 吴张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