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省委会要闻
(“两会”专题)不变的爱农情怀

――全国政协委员陈英旭访谈

 

 

从选择了农学专业那天起,陈英旭就注定和“农”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浙江农业大学相继完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业,直至担任了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多年来,陈英旭从事的都是有关农业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他关注的焦点仍然离不开一个“农”字,但已不再局限于那些研究数据了。他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了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忧他们之所忧,急他们之所急,为他们呼吁呐喊。

从陈英旭历年提交给全国政协会议的一沓提案中,随手抄录几个题目,都足以佐证他对“三农”问题关注之热切:“让农技人员常驻田头”、“实施农业清洁生产  确保农产品安全”、“加大力度整顿开发区,切实保护土地资源”……

又是一个生机勃发的三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期在北京召开。今年陈英旭又在关注什么呢?我们对陈英旭的访谈由此展开。

 

陈英旭说,今年,他准备了两个发言材料带到全国政协会议上,依然是关于农业和农村问题的。一个是《重视农村环境保护,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谈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陈英旭面色凝重,在他看来,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背景链接】近年来,由于城市工业的转移,村镇及工业建设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长期的枯竭式耕作和无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种种原因,我国农村生存环境已遭受严重污染,中国农村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逐渐失去生产和生活的使用价值。农民的健康、农产品的收成及食品的安全都受到威胁,由环境污染所引发的民事纠纷也日趋增多,给社会安定造成隐患。

“环境治理也重城轻农,城乡公平何以体现?”陈英旭直言,城市环境的改善往往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而农村没有得到相应的生态效益补偿,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有关。

他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统筹城乡,把广大农民的生存健康问题提上日程,同时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体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实行循环经济,推动环保公众参与,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科研的支持力度,发展污染土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等。

3.6亿喝不上干净水的农民”,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惊动了媒体敏感的触角,“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央视论坛”等媒体,纷纷以“让环保风暴尽快刮到农家”等醒目文字为题,对此作了报道。

 

2005年中央下发了以《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为题的一号文件,特别对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了系统部署。作为一个对中国农村现状了如指掌的科技工作者,陈英旭对此问题的思考更有针对性,更务实,他认为,2004年各级财政大规模补贴粮农,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但2005年,财政进一步补贴粮农的政策空间已经很小,农民增收的难度非常大,所以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背景链接】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增长、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在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控制能力等方面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科研经费的总量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3%,与发达国家平均2.3%的水平有很大差距;重大研究滞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仍有待于加强;农技推广在法制建设、基本模式、管理体制等许多方面存在问题;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值的1/3、1/5、1/4,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7%,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18.7%,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农药有机污染面积达1000万公顷,对农业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稳定提高已造成较大威胁。

陈英旭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出要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建议全国人大立法委员会尽早将《农业科技进步法》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项目管理,加快农业科研事业机构的改革,建立新的人才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构建新的农业科技体系;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改革,完善有关法律条款,建设稳定的国有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和功能强大的民营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农技服务体系,两者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控制能力,提高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解决水资源危机、科学控制生态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等方面的能力。大力发展节地、节水、节能、节电和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些建议,陈英旭此前在多种场合都曾提出过,如果说陈英旭的思虑有前瞻性,毋宁说,是一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与农民呼吸相通,而这种情怀又与他对专业的精深研究高度地结合在一起,才使他看得更远、更深。这一点,从他两年前就失地农民问题提出的建议中就已充分印证。

2003年初,陈英旭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勒住征地权滥用这匹野马》的提案。他在提案中说“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在征地目的界定、征地范围划分以及土地征用补偿办法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既造成了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征而迟用等现象,降低了土地配置效率,严重浪费了宝贵稀缺的耕地资源,又带来大量失地农民。由于征地补偿不公平导致大量失地农民转化成城市贫民,而这些失地农民由于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在城镇生存能力较差,只能从事一些低地位、低技术劳动,低工资、高强度或者脏乱的职业,生活水平大大降低。这些失去土地并找不到一份合适工作的农民群体必将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此,陈英旭提出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土地审批权限等几条建议,其中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农民失地失业问题。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的事件;将挪用、截流和拖欠的征地补偿安置费尽快补偿到位;同时,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做好失地农民的善后工作,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失地农民带来的社会问题,在当时并未完全凸显,陈英旭的敏锐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就此作了报道。

 陈英旭是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环保专家,一肩挑着行政、教学与科研三副重担,这使他总是处于极度的忙碌之中。但他心里,总是有一个位置是留给他所关注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这,从他言谈中时不时流露出的一种忧虑中,便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种忧虑,凝聚了他深深的关切和深刻的思考。

对于“三农”问题的思虑,陈英旭还有很多,不论是作为一个全国政协委员、一个党派成员,还是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他觉得,他都有责任和义务不懈地呼吁下去。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