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孔仲起:云生水起

孔仲起:族名庆福,1934年出生于上海。民进会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联合国国际美育学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浙江开明画院艺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为中国美术学院学位委员;中国画系山水教研室主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杭州分校校长;东方博雅社执行社长;全国业余书画等级考评委员会山水画主评;曾于1985-1987年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讲山水画技法。出版有《山水画技法概要》、《山水画集》、《孔仲起画集》、《孔仲起画云水》、《当代中国画名家技法精萃-孔仲起卷》(附光盘)、《孔仲起山水写生画法》等专著多种;合著有《山水画谱》《百石谱》《百树谱》、《美术五十讲》等。

 

孔仲起

 

 

孔仲起作品

 

那天我到之江公寓拜访孔仲起教授,只见他正让人把新制成的“尊受居”匾额悬挂到画室的横梁上,他不无感慨地说:“尊受居这斋号已用了好多年,但一直没有制成匾额,这次我的老朋友郑通校先生从美国来杭,在尊受居小住,他是搞版画的,刻匾额是小菜一碟,我就自题斋名,劳他代刻。这不,刚刚挂好,你就来画室采访了,真是巧合。这也是一种因缘吧!”

佛家讲究因缘,世间万物,莫不具有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落座后,孔仲起让我看了普陀举办妙善老和尚圆寂三周年纪念法会的请柬及他赠送的一副嵌字联,联曰:“妙智受识是觉,善行慈悲为怀。”我连声称妙,孔仲起笑着说:“还有更奇妙的呢!我的朋友黄良起教授素有“碑刻圣手”之称,他前来串门,看了对联后惊喜地说,他的父亲叫觉怀,也是妙善老和尚的故交,没想到一副嵌字联一首一尾,把两位故交的名字都嵌进去了。”我说,这也许也是一种因缘吧!

于是我们便由佛教谈到了画室,又由画室谈到了佛教。“尊受居”这一斋名,本身就充溢着浓浓的佛教意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孔仲起在向我介绍斋名的缘起时,熟练地向我解释起佛学受与识的因果关系,并说:“石涛有一段谈‘尊受’的话,很精辟,待会儿我找给你看看。”

尊受居有三层,面积达数百平方米。二楼是他的起居室、书房、画室,在同一楼道的五楼,还有一套房子,辟了一个面积更大的专用画室,加上五楼是顶楼,市政部门统一“平改坡”时又加了一层,顶层既可登高望远,又可会客品茗,更可作为一个私人展厅。从每一层的布置来看,可谓佛儒交融。五楼的画室,进门后右侧一小书房,左侧一卧室。右侧墙上挂着1957年他转临张大千的仿敦煌唐人笔送香供养天女,并配赖少其的亲笔对联一副:清樽酒满,碧山人来。左侧墙上挂着织布孔夫子画像。画案长达6米,上置一尊弥勒佛。顶楼则挂着黄良起勒石的杨枝观音像,二楼的客厅和书房分别悬有孔仲起手录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及“书有未曾经吾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从中不难看出孔仲起的襟怀、抱负和人生态度、治学精神。

实际上,要说因缘,孔仲起的绘画道路倒还真正算得上是一段因缘。他出身绘画世家,曾祖孔杏荪、祖父孔子瑜、父亲孔小瑜都是著名画家;兄长孙伯容,自幼聪慧然多病,得吴湖帆垂爱收为弟子,甫解放即参军,复员后毕业于交大,业余坚持创作,有孔牡丹之誉;下一辈中,女儿孔贻奋、侄子孔成毕业于浙江美院花鸟画专业,另一侄子孔鼎就读于南艺国画专业,外甥陈凯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五代画家,令人叹奇。更奇的是,绘画对他们来说,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曾祖孔杏荪曾是清末武官,去职后在家乡做沙船生意,后定居黄埔江畔经营南北炒货,业余酷爱书画,喜作芦雁而卓然有成;祖父孔子瑜因家业经营不善而干脆以卖画为生,终于成为专业画家;祖父有感于以画为生的艰难,并不想让儿子走自己的道路,非常希望儿子孔小瑜重振家业,并特意通过亲友为其谋得报关行职员的美差,然而,孔小瑜偏偏只对绘画感兴趣,虽未进科班,亦无师承,却凭着自己的天分和刻苦自学,达到了很高的造诣。20岁那年,祖父的好友王一亭为他代开润例笔单,从而开始了专业画家的生涯。孔小瑜的画有名,糊涂也有名,对八个子女,几乎不过问,全凭妻子一手打理。别说没有着意培养子女们学绘画,就连子女们的生计和学业也常常成为问题。孔仲起小学毕业后,只读了半年初中便辍学了。辍学后,他带弟妹、做家务、当小贩,还曾有邻居介绍他到香港做水手,到乡下做上门女婿,皆因故未果。解放初,才到英雄金笔厂做工人。当此之时,恐怕孔仲起的想象力再丰富,也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一位誉满天下、受人敬重的著名画家,而今,当他登上当代中国山水画令人瞩目的高点时,能不感慨万千?能不慨叹人生的命运在冥冥之中受某种因缘支配?

孔仲起辍学在家时,躲着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母亲偷偷看了《蜀山剑侠传》,书中有关名山大川的风景描写令这位从未见过真山真水的小青年向往不已,这或许是他日后成为山水画家的最初的因缘吧。为了生存,他到处找工作,终于谋到一个连环画练习生的位置,干了才一个月,三个合作的老板散伙了,工资分文未得。接着又给人画连环画,头个星期得了25元工钱,马上买了一石大米,用三轮车运回家去。这一份成功的喜悦,令他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仍眉飞色舞。后来,连环画联合书店举办连环画学习班,他被郑午昌先生推荐为学员,因没有工资,母亲没同意他参加,而让他进了英雄金笔厂务工。他回忆这段往事时淡然一笑,说:“那次如果去参加学习班,倒和程十发成为同学了。”然而,他绘画的兴趣却丝毫未减,工作之余,他特别爱画漫画,并得到过漫画大师米谷和版画名家杨可扬、赵延年等的指点。1954年,漫画《早与不早》获上海职工美展一等奖;1955年,漫画《假使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获全国职工美展一等奖。正是这两幅漫画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1955年,经全国总工会向文化部推荐,他以工人画家的身份,被保送上大学,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院)深造。

至于他走上山水画之路,还有一段因缘值得一提。读大学时,他是漫画组组长,组员中有高他两届的刘文西等学长。1957年他大学三年级,潘天寿提出人物、山水、花鸟分科,他该选择哪一门?他赶回上海去征求当时在安徽艺术学校任教的父亲孔小瑜的意见。那天,父亲正好与钱瘦铁、唐云在家小酌。唐云说:“你是靠漫画进大学的,现在解放了,人物画重要,你当然应该选择人物。”而钱瘦铁则说:“你真要学国画,就应该学山水。”说罢当场作了一幅山水画,边画边讲了山水画丰富的技法。唐云比钱瘦铁小十多岁,对钱较敬重,同意了他的看法,而且亦当场表演,示范了一幅山水画。

孔仲起终于选择了山水画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并在学校安排下拜顾坤伯先生为师。这种选择也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也许是命运的刻意安排,注定他要在中国山水画领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举足轻重的代表性画家。

自然界的山水,博大磅礴,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善画山水者,胸襟、眼界亦须博大磅礴,能容纳自然界之山山水水。而胸襟、眼界的大小高下,取决于画家的性格、学养与气度。孔仲起以善画云和水著称,盖因其胸有儒佛大道、胸有五岳、胸有万水千山故也,尺幅千里,自然云生水起。诚如他自己所言:“我爱行云流水。爱其生气流动,无塞无虑,无碍无际。所谓云行雨施、海阔天空。”“我爱画水,因为:激情如水,犹如大海大浪或大潮,波涛汹涌,喷薄激射;心静如水,平平和和,犹如一湾清澈的寒泉,深沉恬静;豁达如水,犹如大江大河大湖大海,汪汪洋洋,辽阔无涯。”

从这一段心灵的自白中,可以看出孔仲起既有入世的一面,又有出世的一面。有时豪情万丈,积极进取;有时恬淡宁静,心如止水。这一点,从他的画室儒佛并重的氛围中,不难找到文化渊源。

豪情万丈时,他画钱塘潮,画黄河之水天上来,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黄山云海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他并非纯粹为画山水而画山水,他的山水画里,寄寓着他积极的进取性,寄寓着他对祖国满腔的挚爱。如他好多次画《黄河之水天上来》,他想到的是:“站在壶口迎着排山倒海的奔腾巨澜,心潮澎湃。默祷民族振兴势不可挡。”他画海宁潮,念念不忘的是“悉心体会中山先生‘时代潮流不可挡’的心情。”难怪1964年他描写新安江大坝节节升高的名作《日日升》,在1964年10月16日那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被解放日报选中,在显要位置刊出,以配合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与苏联赫鲁晓夫下台,一幅画包蕴的巨大政治意义可见一斑。恬淡宁静时,他画空濛怡适的唐人诗意山居图,画细雨迷濛的农家小景,画宁静的西湖和西湖般宁静的汉堡郊外的浅滩曲水。他甚至画从飞机上俯视山川大地恍若仙境般的云层,沙孟海见了不禁挥笔题下“天开图画”四字。

孔仲起喜欢画钱江潮,1958年曾到观潮胜地海宁蹲点四十多天,天天观潮、听潮、想画潮。以至后来他的《孔仲起云水》画册中,画钱江潮的达三分之一。他妻子是海宁人,两人结识时孔仲起正在创作《浙江潮》,由钱江潮而引发了爱的大潮,这段美好姻缘,实乃天作地合的因缘。

孔仲起是一位公认的淳厚长者、谦谦君子,他有着一副菩萨相、一副菩萨心肠。我和他聊了不长一会儿,他便兴致勃勃地拉我到阳台上,说:“我的松树盆景上,竟有鸟来栖,筑了鸟巢,还孵了七只小鸟呢!”那小鸟早已长大,飞向蓝天,但那精致的鸟巢还在,孔仲起特为小孙儿融融创作的《松鸟图》还在,题记曰:“我家阳台有盆松,高不盈二尺,谷雨间有鸟来筑巢,嗣后七日,连得七子,复将孵之、哺之,其乐融融。壬午小满前三日于之江公寓。”读来让人感动,让人联想到丰子恺的《护生画册》。鸟通人性,想必鸟也知道这家主人是位慈悲为怀的孔子之后、如来俗家子弟吧!

孔仲起这种儒佛交融、出世入世并重的文化修养,造就了他进退自如的文化姿态。所谓进,在绘画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所谓退,把名利地位看得很淡。这样,反倒使得他始终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对待生活和绘事。

临别,孔仲起找出石涛谈“尊受”的一段话,读了这段话,深感佛心即画心、佛性即画性,把佛教教义和绘画理论水乳交融,阐释得精辟而深刻,故原封不动,抄录如下:

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古今至明之士,藉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示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强而用之,无闲于外,无息于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

三百多年前对佛教和绘画都造诣非凡的明末清初“四大高僧”之一的石涛的一段语录,历经岁月的风风雨雨,仍在二十一世纪的山水画大家的心里激起悠长的共鸣和回响,不能不说是一段令人神往的体现了中国画渊源和传承的因缘。想必读者诸君看了,对孔仲起“尊受居”的含义与用意,也会多几分了解与认识。

 

来源:美术报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