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术馆就建在西湖边上……要把西湖的自然景致与美术馆的人文韵味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才是具有时代气息、中国气质的美。”2003年1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冒雨踏勘杭州南山路138号现场后,决定浙江美术馆就建在西子湖畔。2009年8月9日,“历史的凝眸——浙江历史文化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大展”“神州国光——黄宾虹艺术特展”“执着的巡游——米罗作品展”“霞光溢彩——吕霞光艺术陈列”四场展览开幕,历经7年筹建的浙江美术馆正式开馆。
再历十年,2019年8月9日,西子湖畔南山路上的浙江美术馆,以四大展览同开迎来十周岁生日。这时的浙江美术馆,已是全国十三家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十年间累计举办500个展览以上,平均每周就有一个新展进场;观众流量600万人次以上,举办学术活动300余场次,公共教育活动2000余场次,藏品达25000余件。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说,“十年前浙江美术馆首展开幕,也是四个展览同时举办。这次选择‘纸上谈缤——中国纸文化当代艺术展’‘我负丹青——纪念吴冠中诞辰 100 周年作品展’‘丹心育美——姜丹书与近现代美术教育’‘南山 138 系列浙江青年当代艺术推广项目:李青——自我修养’四个展览,作为开馆十周年的纪念,也是向多年来支持浙江美术馆发展的各界人士的致敬。”
“‘纸上谈缤’展属‘东方智慧’自主策展品牌,吴冠中、姜丹书的展览是属典藏精品活化,‘南山138 系列项目’则致力于发现和推广青年艺术家。”应金飞说,“这四个展览回望历史、坚守学术、立足未来,是浙江美术馆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多元策展的体现,也是打造‘有机美术馆’在中国传统经典、百年浙江传承、世界美术引鉴、学术研究探索、典藏精品活化、现代艺术综合等系列主题的重要展陈实践。”
“浙江美术馆的典藏观,核心就在于重构传统,使之与世界相融相通,让最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十年前,浙江仅有一些专业的小美术馆,无法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学术研究和典藏体系。浙江美术馆的建立,“立足浙江、面向世界”,致力于整合浙江乃至全国的美术资源,使之成为艺术家展示优秀作品的良好平台,成为大众饱享文化艺术大餐、汲取知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成为浙江对外文化交流有效的渠道。
“一座美术馆的初建,一般都面临着几个问题,如典藏、人员结构、营运等,其中首要工作就是要解决因馆藏缺乏而致漂亮的美术馆成为空壳的问题。”应金飞说,“而浙江美术馆的筹建者很有超前眼光,早在开馆五年前就开始征集藏品。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在浙江举办,就从中选取了107件优秀作品,作为浙江美术馆的首批馆藏。”到 2009 年开馆时已经积累了一部分馆藏,随后很多艺术家对浙江美术馆又进行了几批大宗捐赠,构成了美术馆馆藏的基础。十年来,浙江美术馆通过主动征集、接收捐赠、议价收购、寄存代管等途径收藏藏品25000余件,涵盖100余宗名家个案项目,整体形成了以浙江地域为主线的近现代美术藏品体系。
“典藏可谓一个美术馆的家底。其中,一个文化价值至上的精神场域的确立,才有可能抛弃对有形物质的占有心态,转而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体系的建构。在顶层设计上,我们提出‘有机美术馆’建设目标,其中典藏理念,归纳起来,就是去市场化、去名家化、去数量化、去博物馆化、去单一化。”应金飞说。
“去市场化”比较容易理解,“艺术和市场,往往是不对等的”,应金飞从一位艺术家转型为美术馆的负责人,浸淫艺术和市场多年,深知其中滋味。为啥要“去名家化”?现在艺术“大师”满天飞,“名家”多为炒作而起,而真正的名家难以寻觅,“需要一双慧眼,从底蕴深厚的浙江文脉传扬中发现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时代代表性的艺术家”。浙江美术馆馆藏已逾两万五千件,“作为一个重要美术大馆,提升馆藏数量现在已不难,难在质量的提升,难在特色的确立。”而“去博物馆化”,则是强化多元展示方式,讲好艺术的故事,更亲切自然地走近观众。浙江美术馆立馆起点很高,“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视野至关重要,“去单一化”也就顺理成章。
“这五‘去’不是目的,其真正用意在于构建一个特色鲜明、体系完善、效用优化、学术强化、文脉延续的典藏模式。”应金飞说,“总之,浙江美术馆的典藏观,核心就在于重构传统,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元素向当代语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旨在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让最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对于世界优秀展览的策划,不一定是引进大师,也不一定要大型,其重点在于策划和引进方面的精准和专业”
要打造一场“叫好”又“叫座”的美术展,吸引观众走进馆里互动游览,并非易事。浙江美术馆在策展上下工夫,以“深度策展”的模式,形成“策展-创作-展览-典藏-交流”全方位一体的现代化“有机美术馆”建设模式。其中,中国传统经典、百年浙江传承、世界美术引鉴、学术研究探索、典藏精品活化、现代艺术综合等系列主题的重要展陈实践,将文化传承的学术理念经由展览策划、组织创作、作品收藏、海外交流等艺术实践转化为有形成果。
去年6月2日,“安格尔的巨匠之路——来自大师故乡蒙托邦博物馆的收藏”,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法国国宝级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真迹首次在杭展出,吸引了大批热情的粉丝。应金飞说,浙江的观众其实是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也渴望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优秀美术展引进来。记得在2013年的一天,应金飞第一次在微博上被布鲁诺·瓦尔波特的木雕作品吸引,就惊讶于这位意大利人在如此功利化的世界里,尚有极为执着于传统“手艺”的艺术创作。后来在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通过一位朋友邀请到了布鲁诺来到“夏季名师讲坛”,浙江美术馆的国际报告厅被如潮的听众挤得满满当当。三年后的2018年,“沉默的情感——布鲁诺·瓦尔波特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举办,“雕塑作品就在观众身边,直接跟人交流互动,布鲁诺先生还现场完成驻地创作并展出,迎来数万观众的参观,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美术馆看展。”
“‘沉默的情感’展览的成功,在于策展观念的改变,特立独行;在于策展对象的选择,独具慧眼。这让我们更为坚定地认识到,对于世界优秀展览的策划,不一定总引进大师,强调重量级;也不一定要大型,强化广度深度,其重点在于策划和引进方面的精准和专业。”因而,原先称为“世界美术经典”的策划主题被改成“世界美术引鉴”,这样定位就更为准确,选择面也更为广阔。
“深度策展”,强化原创展的自主策展能力,在专业策展人员相对缺乏的当下,培养了一批青年策展人队伍。应金飞说,“比如,我们近年推出的‘南山 138’浙江青年当代艺术推广项目,采用遴选机制,将青年艺术家和青年策展人结对,在共同的磨合与提升中完成一年四次的展览项目。青年艺术家展示和收藏平台成功搭建,更多的青年策展人走向前台,得到全方位锻炼,我们提倡的‘有机美术馆’就更为持续、科学地发展”。
“超级连接的美术馆,让艺术家和市民一道,以大地为版、时间为版,拓历史、拓万物,拓众生、拓天下”
浙江是艺术强省,杭州为文艺重镇,艺术在这里不再是生活的点缀,很多时候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渴望美的培育、欣赏和沉浸。“浙江自古以来,文化艺术都是极为繁荣。人们常说一部美术史,半部在浙江,并非太夸张之语。”应金飞说,“作为在杭美术馆,以艺术的形式竭力连接这座城市以及市民和游客,是题中应有之义。”
2016年8月,浙江美术馆策划实施“湖山胜概——‘水印千年’启动展”,以G20杭州峰会为契机推出这一西湖主题的水印版画展览。应金飞说,我们有历史文献,有现当代创作,在展陈语言和内容方面都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目的是将新颖的陈设手段融景观、历史、文化与传统技艺于一体,不仅观照于古今西湖的历史变迁,更形象化地凝练了西湖的诗意特质。”后来,“湖山胜概”和“水印千年”分别被文化部评为2016年与2018年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先后得到了日本、捷克、德国及我国香港地区等艺术机构的认可和邀约。“事实证明,地域和历史问题并非当代中国展览走向世界的关键阻滞,展览的国际性和当代性需要更恰当的策展思维来实现。”其间开展的“拓山印湖”公共艺术项目,艺术家和观众一起互动,走进吴山和西湖“湖山”现场,以大地为版、自然为版、时间为版,以各种人文印迹与自然造物为素材,拓历史、拓万物,拓众生、拓天下。
“万羽千言”艺术计划最近很火,浙江美术馆向每一位杭州市民发出邀请,许一个心愿,折一只纸鹤,共同完成一件大型装置作品。半个多月来,有数千人参与其中,有学生、老师、环卫工人、IT从业者、外国留学生等等,没有任何门槛,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在这次十周年大展“纸上谈缤”中,这一件由数千人完成的大型装置作品,一亮相便惊艳世人,来此打卡拍照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将继续强化这类公众各个层面的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让美术馆更好地连接这座城市,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之美的熏陶。”
“实际上,人们对美术的认知还比较粗浅,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中小学多年来‘去审美化教育’的结果。”应金飞说,“就拿美术收藏来说吧,浙江经济发达,企业也挺有实力,但这些收藏家大多停留在追逐近现代名家作品和部分古代作品的收藏上,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缺乏国际艺术视野与收藏眼光,寄希望于投资升值。”在资金、人才、体制等难题的缠绕下,美术馆文创亦步履维艰,“最近文旅合并,这是美术馆加强文创开发的好时机。”应金飞认为,一件好的文创作品,不该是粗制滥造的廉价地摊货,而应是私人订制的不可再生的高品质艺术品,“定位要高端,其定位至少要小于5%的热爱美术的人群所需。”
作为美大众教育的“会客厅”,作为审美教育的“实验室”,十年来,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已与环境合而为一,成为杭州的地标、浙江的地标,给世遗西湖再添艺术人文胜迹。十年来,有观众600万人次,有学术活动300余场,有公共教育活动2000余场,但面对千万人口的杭州、六千万人口的浙江对品质美学的不断增长的需要,浙江美术馆的“有机”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应金飞系民进浙江省委会委员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