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会员风采
(图)周民:我国癌症研究领域的“新星”

2016年,40岁的周民告别相处10年的朋友和同事,回到成长和学习了30年的祖国。

“放弃国外的一切,舍得吗?” 周民淡然地说:有舍才有得,很庆幸当初的选择,在自己的国家才能让我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回国4年,周民已在癌症医学领域斩露头角。他在医学分子影像学领域的研究,聚焦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获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

国外10年,辗转3个国家,跨越3个专业

2006年,周民在山东大学获得物理化学专业博士,临近毕业时他认识到自己科研经历、经验还存在许多不足,决心赴国外世界级科研机构锻炼自己,希望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士毕业后,他前往德国波鸿大学物理化学家Wolfgang Schuhmann团队开展第一站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后研究。一年后,又转到挪威科技大学物理系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科学视野,学习物理专业。2008年,周民应邀前往世界癌症研究圣地-全美排名第一的MD Anderson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开始跨入医学领域。

在此之前,周民一直从事化学研究,其间短暂涉猎物理研究,虽然对医学有所关注,但是医学领域的知识储备和研究经验严重不足,医学领域的论文80%都看不懂,更别说开展科学研究了。

医学研究工作,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先开展相关实验。而自己会的都是化学、物理方面的实验技能,连细胞、动物实验都没有做过,怎么开展实验呢?周民很着急。

不会做实验,他就看别人做!来到MD Anderson癌症中心2年内,30多岁的周民像个小学生一般,站着看别人做实验。为了让别人愿意教他,他经常在同事做实验时,主动打打下手,帮忙递拿东西,记录数据,经常帮同事清理实验台面、打扫卫生。

很快,周民便能独立做实验、独立研究了,并取得了令外国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周民的科研项目涉及前期的纳米药物的合成制备,细胞水平的测试,以及后期的动物水平的疗效、毒理学全系列的研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主持的项目慢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率先研发出新型集影像诊断和多种治疗功能于一体的“诊疗一体化硫化铜纳米药物”,开拓了一种肿瘤诊疗一体化肿瘤治疗新技术,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回国前,该药物正在和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临床试验负责人员准备相关临床试验相关材料,有望开展临床试验,为癌症患者提供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

“我的科研可以取得突破得助于多学科的背景,科研人员要勇于挑战自己,敢于跨越不同学科领域,在学科交叉背景下更容易产生新的火花和灵感,这样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能使自己的科研如虎添翼。”周民说。

科研的着眼点在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写论文是副产品

回国后,周民加盟浙江大学,带领团队从事医学影像学与纳米医学领域的研究,聚焦新型多功能纳米及小分子药物在癌症及感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多学科交叉、高新前沿项目的研究。

他还带领团队研发出“抗癌纳米材料多级载药系统”,成功使新型抗癌药物穿上新型纳米神奇外套,不但可有效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并且通过光照3分钟,能使肿瘤药物冲破层层障碍,定向进入患者肿瘤深层,从而实现癌症精准治疗、有效治疗。该系统可以显著降低抗肿瘤药物的心脏和系统毒性,具有较高的临床转化前景。近期,他们团队研发出一款微纳机器人,可通过光合作用靶向治疗肿瘤。

成绩与荣誉总是相伴相随。除了发表大量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外,周民团队的转化项目多次在国家和地方的竞赛中获奖,包括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医院联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浙江省卫生健康科技成果创新大赛银奖等。周民本人也先后获得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中美核医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

“在浙大转化医学应用方面,周民团队做得最好!”在2019年7月举办的浙大医学部中期考核会上,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院士如此评价。

对于培养人才、团队建设,周民有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学科交叉的背景,他选择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加盟团队。目前,团队共有18人,分别来自化学、临床医学、食品学、药学、材料学等8个一级学科领域。他传承在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合作导师Chun Li教授的理念,引导学生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医院临床需求、放在病人身上。回国4年来,周民指导的学生中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并多次获得浙江省优秀博士毕业生等荣誉。

“我们要做有用的科研,科研的着眼点在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写论文是副产品。”周民说,他培养学生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兴趣,重点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和独立的科研能力,,为培养下一代的综合交叉背景的科研工作者打好基础。

“把实验做好,认真仔细开展课题,就可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论文虽然是副产品,但一定也不会少。“周民常对学生说。

浙大转化医学研究院的“拼命三郎”

回国后,周民深入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学习科学界前辈的努力奋斗历程和爱国情怀。

“国家和学校对我们的期望让我倍受鼓舞,这种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一直支持着我克服科研上的一个个难题,而这种状态在国外是从来没有过的。国家给与我那么充足的支持和荣誉,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民的办公室有一张长沙发。有些实验课题需要不间断的连续测试,需要在半夜取得测试数据,周民有时候就会在办公室休息,半夜在固定的时间点去测试数据。“学生们白天要做实验,晚上最好要保证充足睡眠,我们可以一起做实验,把时间协调好,这样学生们才会有更充足的精神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室学生们进入科研领域不久,科研经验和技能还比较欠缺,周民会花出大量的时间做文献调研,设计研究课题,教授学生实验技术,帮助学生修改撰写学术论文。

“想尽量多一点帮助团队人员提高,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有时候不知不觉已经很晚了,就在办公室带着学生干活到通宵吧,还可以节省1个多小时的通勤时间”。

“周民是转化医学研究院里最努力的人。”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吕志民教授说。

除了癌症研究以外,当前周民团队正在和浙江大学眼科中心全力合作开展一项临床转化课题,采用他们研发的新型抗感染药物对细菌感染的角膜炎进行治疗。该项目已经完成实验室水平的规模化生产、药效和生物安全性评估,并获得了重点研发计划和政府多方面的项目支持。“该技术是我们眼科领域的重大突破,药物疗效好,毒性小,非常有希望开展临床试验,为广大角膜炎患者带来福音”。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全国主任委员姚克教授说。

“我还年轻,希望为国家医药领域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人才,也期望我们团队的科研成果能促进我国医疗技术发展,为医院和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周民说。

 

来源:浙江大学

编辑: 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