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未华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给世界特别是联合国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惊喜和思考。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从中国当代内政中演绎出来政治、社会和文化精华——“和谐”理念。对世界来说,这应是一份“和谐”宣言书,而联合国确实太需要这种“和谐”之声了。
胡主席讲话的主题词是“和谐世界”,修饰这一主题词的两个关键词是“和平”与“繁荣”——这正是“和谐“理论的世界性意义。整篇讲话特别是其中的“四点意见”,可以说都是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来进行阐释和延伸的。
建设“和谐世界”的前提是“和平”,但这“和平”决不是世界历史已有的和现在仍然存在的那种“断代”式的无战事状态。因此,“持久和平”才是“和谐世界”的终极载体。
“四点意见”中的第一点指出:“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无论对于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都是灾难。”这里,胡主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和平”现状,以假设和条件的语式,委婉地批评了少数大国的“单边主义”对世界和平事业的“威胁”。
当然,建设“和谐世界”的和平理论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所以,胡主席接着提出了实现“持久和平”的途径:“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共同反对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反对强行干涉一国内政,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加强反恐合作,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消除根源,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应该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防止核扩散,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其中的三个“反对”,极具判决力地表明了对那些天天在毁灭着“持久和平”理想的势力的立场。众所周知,美国等少数大国绕过联合国所发动的战争,非但没有给那里的国家和人民带来和平,甚至连他们向当地承诺的那点可怜的“民主”都化为泡影。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至今还在血泊中浸泡着,在心灵的崩溃极限中苟活着,遑论“持久和平”,就是连享受片刻的宁静都是奢望。
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是“繁荣”,但这“繁荣”决不是少数国家称霸世界多数财富的专利概念。“共同繁荣”,这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心声!在以“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为主旨的第二点意见中,胡主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今世界“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两极分化的矛盾,从贸易、能源和人权等方面提出了三个“应该”的建设性主张:“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制,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和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应该加强全球能源对话和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充足、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环境;应该积极促进和保障人权,努力普及全民教育,实现男女平等,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这就是“共同繁荣”,这就是建设“和谐世界”应追求的最高目标。“共同繁荣”的哲学意义在于,它命中了当今世界弱肉强食的本质;而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于,它指明了世界从政治和经济混沌中突围的方法和方向。
胡主席在这篇讲话提出的四点意见,是他所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观点,不仅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创造性地阐述了上世纪末邓小平同志提出的21世纪的主题将是“和平与发展”的论断。“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的判断,不仅极其准确地描述了当今世界的“现在进行时”状态,而且非常巧妙地绕开了关于当今世界是否已经“和平”的争论。句中三个动词,尤其是那个“要”字,尽得“和平”时态的壶奥;而且在传统的“和平与发展”主题的基础上,不仅增加了“合作”的主张,而且“主旋律”的提法似比“主题”更具“世界性”——这些无不显示着中国洞悉世界格局、把握世界趋势的能力和智慧。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理解,“和谐世界”跟我国意识形态中的目标词“共产主义社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但站在世界的角度来审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无疑比那些“民主”、“人权”等裹胁着狭隘的国家私利的哲学更加博大精深、更加具有远见卓识,更加富有亲和力和穿透力。它可以超越所有国家和地区在政治、宗教、种族、文化等方方面面存在的歧见,为更多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所接受——这或许正是胡主席建设“和谐世界”理论的世界性意义所在。
可以断言,这份“‘和谐’宣言书”将会穿越更长的历史时空而不断发酵,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联合国不可回避的话题乃至主题,最终沉淀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政治财富、社会财富和文化财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