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自身建设 会史纵览
郑晓沧:“知行并重,将身奉教”的一代宗师




郑晓沧(1892-1979)名宗海,字晓沧,以字行世,浙江海宁市盐官镇人。1914年北京清华学校文科毕业后即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18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教授、中央大学教育院院长、浙江省立女子中学校长等职。1929年起,一直在浙江大学执教、任职,担任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育社会学、外国教育史等课程的讲授,同时从事教育学和教育史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教育概论》《教育原理 》《英美教育书报指南》《修学指导》等,还翻译了不少教育专著。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浙江师范学院院长。后任杭州大学教育系教授、杭州大学顾问、浙江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在浙江海宁市盐官镇,有两位民进先贤,一位是陈巳生,另一位是郑晓沧。两人在1902年一同在盐官城内的达材小学堂上学,接受新思想,探求新知识。陈巳生后因家境清寒,小学没毕业就被迫弃学去上海谋生,闯荡天下,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1945年,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时,陈巳生是发起人之一,在民进成立时期起过关键作用。郑晓沧则受“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影响,投身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1956年11月,郑晓沧由俞子夷介绍加入民进,1958年11月成为民进浙江省委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为浙江民进的筹建作出了贡献;1963年民进浙江省委会成立后,任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常委。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委员等。

郑晓沧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1978 年, 他以87岁的高龄出席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积极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大事。晚年,他经常勉励自己也勉励大家:“我们的任务是艰巨而光荣的,要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多出人材、早出人材作贡献。”

郑晓沧先生不仅是中国近代首屈一指的教育理论家,也是一位终身奉献于祖国教育事业的实践家,“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他一生的梦想和归宿。他从事教育工作60个春秋,在我国教育界可谓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工作勤恳,在教育学、教育史领域做了大量研究,还为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我国教育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忧国忧民  矢志教育

郑晓沧先生自幼爱国,小学时代即痛感国弱民贫、饱受列强欺凌,萌发爱国思想,曾集合幼童成立“爱国党”。大学期间,酷爱中国语文,英文学习亦执班中牛耳。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学习文科,有“能文”之名,对英国文学兴趣甚浓,原拟赴美攻读文学,后受“教育救国论”之影响,深感“教育”为救国之本,因而放弃文学而选读教育,耕耘于教育杏坛六十载,成为一代教育宗师。

1918年,晓沧先生学成归国,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主讲教育概论、教育原理、中学教育诸课,颇受学生欢迎。他为新建的教育科培养人才、编译教材,焚膏继晷,编译《密勒氏人生教育》《杜威教育哲学》《设计和组织小学课程论》《教育之科学研究》等著作,并积极参加从事教育改造之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社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等学术团体活动,在《新教育》《教育汇刊》《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期刊著文,阐发教育改革观点,要旨如下:

第一,教育之重要性及其本义。

早在1921年出版的《教育汇刊》第二集上他发表的《制宪与教育》一文中,将教育视为人民最重要、最可宝贵之根本权利,与社会之安宁与进步以及国家之兴衰联系紧密,认为“教育为一切乐利之源,并为人权之根本保障”“一地方他日之荣枯,在其对教育事业能否为真切不倦之措施。”教育之本义,不只是传授知识,同时应养成道德。

第二,建设中国式教育,弘扬民族文化。

晓沧先生在《教育汇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教育上应有之国家主义》一文,指出一国之教育应视国情而定,反对“日制”“美制”之相互标榜、入主出奴,宜旷观他国教育以资借镜而知比较,汇合众长以备本国之采择,应本国之需要,使其成为中国式之教育。

第三,大学教育方针。

晓沧先生曾云:“英国大学偏重人格陶冶,德国大学着重培养学者。这两种理想,一为君子、一为学者,前者重行谊、重人格之修养,后者重学问之修养,应二者兼而有之”,今之大学生应该既有“君子”之风,又有“学士”之风。晓沧先生后来在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实践了这一理想。

言传身教  广植桃李

1929年8月,晓沧先生至浙江大学任教,创办教育系并任系主任,敦聘孟宪承、庄则宣、沈有乾、俞子夷等名师,注重基础,强调实践,办出了系科特色,后期积极投入民众教育运动。抗日战争伊始,日军登陆金山卫,浙大西迁。1941年,晓沧先生任浙大龙泉分校主任,斯时遍地狼烟,校舍简陋、生活维艰,晓沧先生发扬我国古代书院之优良传统,强调学生自学,师生关怀问辩、亲密无间、教学相长,实践其教学思想,要求学生能成为具有“君子”之风的绩学之“士”。他身体力行,学不厌、教不倦,既是一位博古通今之大学者,又是一位育天下英才为己任之大教育家,是兼备绩学之“士”与“君子”之风的典范。

晓沧先生热爱祖国,关爱青年,感人事例殊多,今姑举一二。1925年陈修良参加五卅运动,领导学生罢课而被学校开除。陈是宁波师范四年级即将毕业之学生,时任杭州女中校长之晓沧先生闻讯立即予以接纳,致使陈尔后事业有成,为国家贡献至巨。浙大龙泉分校学生罗斯文,肾疾严重,全身浮肿,腹水入胸,呼吸困难,生命危在旦夕,晓沧先生遍访分校教师,终于找到两位嬷嬷,用其仅剩之两支从德国带来之“利尿剂”,治愈罗之浮肿。此后,日机滥炸龙泉,罗之居室一片瓦砾,先生立派学生四处寻找未得,岂知事前罗已被同乡送往龙泉山中,得以躲过一劫,先生闻讯,极为欣慰。关心罗病期缺课,立即通知授课教师为罗出题补考,允其随班升级。

博古通今  著作等身

晓沧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治学严谨。在教育学领域,贡献至巨;对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洋文学,亦有较深造诣。写过大量诗词,在教育史、浙江地方教育史、中外古代教育史方面,贡献尤为突出。先后主讲过教育概论、教育原理、中等教育、教育社会学、普通教学法、英美教育书报阅读、外国教育史等课程,著有《教育概论》《教育原理》《英美教育书报指南》《修学指导》《初级中学之职能》《予之教育信条》(译著)(儿童与教材》(译著)《人生教育》(译著)《设计组织小学课程论》(译著)《教育之科学的研究》(译著)《修学效能增进法》(译著)《东方白》(译著)《小妇人》(译著)《好妻子》(译著)《小男儿》(译著)《新时代的黎明》《英国文学史纲要》《中国插图教科书溯源》《中国具有教育意义书籍附用绘图之历史的研究》《浙江两级师范和第一师范史志要》《林启在浙江教育史上的地位》《颜元的教育思想》《大作曲家列传》《流离集》(诗集)等。

先生归道山业已四十余载。其道德、文章、事功与世长存,令后人受益。

延伸阅读  

郑晓沧故居位于海宁市盐官镇古邑路122号,与陈阁老宅隔河相望。

故居为四开间五进,筑造于清道光年间。门厅、大厅、过厅、双层台门(两面均有水磨砖雕门楼)、花厅等,基本保持旧貌。大厅旧有“行恕堂”匾,梁枋施以雕饰,刻工细腻明快。台门反轩的“挂落”(一种木制的长方形花格装饰),在一般的旧宅已很少见到。花厅为三楹两层楼,楼后园地甚广,有半亩竹林。

2003年7月28日,郑晓沧故居被公布为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

1.《春风化雨——郑晓沧先生诞辰百年纪念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

2.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3.《今日浙江》2002/21。

(民进省委会理论会史办综合)

 

 


编辑: 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