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自身建设 会史纵览
追忆马骅先生


一晃之间马骅先生走了十个年头,如今应邀出席座谈会,回忆三件事,借以表达我对马先生的缅怀之情。

第一件事,马先生介绍我入会。政治上,他是我是不折不扣的引路人。

二十多年之前,河北的花山文艺出版社策划一套“著名民主人士传记丛书”,收入我写的《马叙伦》。马叙伦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又是马允伦先生父亲(马翊中)的恩师。有此因缘,马允伦先生乃三次动员我加入民进。入会需要两位介绍人。马允伦先生为我找的另外一位介绍人就是马骅先生,当时民进温州市委会的名誉主委。他动情地说:“我跟马老共同做你的介绍人。马老八十五,我七十五,两头马一起把你拉进来。”

2000年夏天,我拿到入会申请表,送请马允伦先生签署意见。但马先生的推荐意见却写在第二介绍人栏内:“卢礼阳同志为人正直,工作勤奋。特别是以十二年的时间写成‘民进’创始人马叙伦的传记,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我与他建立文字之交二十来年,深知他的人品,特此郑重介绍。”他把第一介绍人意见一栏留给了马老马骅先生。

马骅先生的推荐意见是这么写的:“卢礼阳同志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孜孜不倦从事文学、历史方面的研究,我认识他已有十多年,对他的努力钻研精神甚为赞赏。在政治上他要求进步,为人正直。写作精勤,他的马叙伦传一书在国内甚有影响。我很高兴作为他参加民进的介绍人。”下方郑重地盖上“马骅之印”。

两相对比,马允伦先生作为温州市历史学会的名誉会长,说拙著“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较为贴切,而马骅先生是激情澎湃的诗人,称小书“在国内甚有影响”,溢美之词,自然不能当真。

当时温州全市民进会员大约六百人,每年可以发展的会员是上一年会员总数的百分之四左右,所以一年充其量只能吸收新会员二十四名上下。记得那天马先生笑着对我说:“名额很有限。”所以能够加入民进,而且承蒙两位德高望重的马先生介绍,这让我备感荣幸。

入会之后,我做过三届温州市政协委员,在民进前辈的感召之下,尽管人微言轻,一直不敢懈怠,没有玷污这个称号。

第二件事,马先生为我写过一通引见信,引见知情人,这是对我学术上的支持。

原信不长,写在温州市文联(18×15)=270一页的格子稿纸上。

礼阳兄:

     信收到。

     方家溪是一位好同志,我愿介绍你认识。现附上给他的信一纸,由你转寄,以便联系、认识。

   我因耳聋,打电话困难,所以电话也由你自己打,告诉他是我特地介绍你去拜访他的。

手僵无法执笔写字。兹将方先生的电话和住址写在下面。

即此,祝好!

                                                              马  骅

                                                           2005.2.2

方家溪  电话:88187612     住址:环城东路74弄4号301室

以上为钢笔字。马先生担心我看不清楚,在“74弄”下方又用圆珠笔重写一次。而在抬头右边,圆珠笔补上一句:“胡兰成的书你放着先用。”

这封信收入新出的《莫洛佚文书信集》(209页)。

重温信札,当年的一幕清晰地浮现眼前。

2005年初,我去百里坊看望马先生,上楼的时候,遇见一位先生出来。尚未打听何许人也,马先生主动提起,刚才来访的是方家溪,市文联顾问。因为方先生曾兼任温州市文管会副主任,与刘景晨有同事之谊,而我当时正在编《刘景晨集》,早拟请教反右时期的情况,以此立马记住了。为慎重起见,回到园西巷五楼办公室之后修书一封,请求马先生引见。马先生一向有求必应,不顾年迈手僵,很快为我写来引见信。于是与方先生通电话,约好时间,登门造访。

正由于有了马先生的介绍,谈话进行得十分融洽。不久,访谈内容添入《刘景晨年谱》一九五七年上半年相应部分。(在一次会议上发言:”方家溪是派来监督我们工作的,挂个虚名,没有做实际工作。”)方从报纸上看到后,给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冒成志上了条陈,“大意是我在宣传部工作,兼了十多个职务,事情忙不过来。刘先生批评得很对,请市里同意我辞去文管会兼职。——这个事情刘先生当然不清楚。——不久党内整风开始。在一次大会上,冒把我的条子抖开,称右派分子猖狂进攻,方家溪就退却投降。我因此被打成‘反党分子’。”(2005年2月18日温州环城东路方家溪先生访谈记录)

事后知会方先生,征得同意。不过,当天方先生没有跟我说,他在宣传部的职务。直到2011年6月16日清晨,理报纸的时候,从两周之前的《温州都市报》上读到《小巷陋室中的坚守》(作者是老同事沈绍真)一文,才知悉方先生当时本职为宣传科科长。而马先生就在一天前的十五号晚上驾鹤西去。

至于“胡兰成的书”,指《今生今世》,台北三三书坊1990年版,未加删节,内容比大陆版全。当时杨瑞津先生从马先生处借来,再转给我复印与刘景晨有关的章节,编入《刘景晨集》附录五,另取标题《施了无心之恩》。

假如没有马先生和其他师友的帮助,《刘景晨集》的出版工作就不可能那么顺利。

第三件事,马先生对图书馆事业一往情深,仗义执言,体现了老一辈文化人的良知与眼光。马先生可谓是温州图书馆不可多得的“老朋友”。

 

1986年8月18日,温州市政协文化组一行专程考察市图书馆,刘展如主席带队,一行十七人,少不了马先生。当时我还没有进入图书馆工作,具体情况不清楚。好在《百年温图》大事记部分,留下了一条记录。

时隔六年,1992年4月18日,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开幕,马先生以《应给市图书馆创造条件  为两个文明建设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为题提交大会发言。他认为图书馆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金投入少,经费严重不足;二是没有图书馆现代化技术设备;三是馆舍小且分散。为此忧心忡忡,呼吁优先解决馆舍问题。

马先生最后恳切地说:“我们希望市委书记和市长应具有战略眼光,把发展图书馆事业作为科技兴市、作为建设两个文明的基础事业予以关心和重视,拿出一点气魄来,把认准要办的、已列入计划的事抓紧办好,将该工程立即立项,作为市政府1993年为全市人民应办的实事之一。”

正是在包括马先生在内的一批社会贤达的不断推动之下,终于引起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又得到温籍侨胞的支持,图书馆的馆舍和其他条件才有了很大的改观。图书馆新馆得以列入1996年重点建设项目,选址园西巷,并于1998年10月迁入新馆办公。

2005年落成的府西路总馆,可以说是新新馆,马先生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在家人的陪同下专程来市图书馆参观。

我把当天日记复制如下:

2005年11月24日,(周)四,晴。

午前马骅先生、林老师在大观夫妇陪同下参观图书馆,特地找到七楼看我。告诉他,昨天《我所认识的汉奸胡兰成》拜读了。猛补说《中华文化的今生前身》油印稿近日见到,入库却没能寻出。大观十月退休,上周来办证,回去跟父亲说,马先生于是有今天之行。大观先生与我交换名片。提及沈老师,他说《何白集》搞得很苦。

马先生事先没有通知,我们喜出望外。马先生远远就喊:“卢礼阳,卢礼阳。”同事赶紧招呼我。我连忙下楼迎接。当时马先生年届九旬,坐着轮椅,由大观先生推着上楼。我随后通知了潘猛补、柳树椿等几位同事。《中华文化的今生前身》油印稿,署名张嘉仪,即胡兰成避居温州时期的化名。纳闷的是后来古籍普查时此稿依然没有“浮出水面”。马先生《我所认识的汉奸胡兰成》刊于11月23日的《温州晚报》副刊,回忆在温州中学与胡兰成共事期间的见闻,后来收入《莫洛集》(岳麓书社2012年12月版)下册。柳树椿从事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十分投入,而有的人却不理解,偶然露出鄙意的神情,马先生则对老柳的敬业精神一向赞赏有加,给予好评。大家相见之下,格外感动。印象中,当天没有合影留念,非常之遗憾。与大观先生是初次见面,所以交换名片。马先生上楼时叮嘱:“我们的友谊要发展到第二代。”这句话令人受宠若惊,同时感到非常之温暖。

这就是前辈的品格与魅力。

马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个寒暑,但音容笑貌铭刻在我的脑海深处,始终难以忘却。马先生与民进先贤的品格、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希望自己能做得像样一点,不要辜负前辈的厚爱与信任。

2021年5月28日在莫洛先生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稿,5月31日改定

(作者:卢礼阳  《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刊》第二期,文汇出版社2022年2月版)


编辑: 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