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自身建设 会史纵览
陶祥洛:大医精诚

陶祥洛(1927—2013)别名陶平,中国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浙江省神经外科创始人之一,原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0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浙江省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浙江省医卫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

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大爱无疆,至纯至善;他低调、朴实、沉静、细心,五十六年如一日,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医院和病人,并在支边扶贫、医卫帮扶中践行党派职责,传播开明大爱。他,就是民进浙江省委会原副主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原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陶祥洛。

浙江民进医卫界优势突出是有历史渊源的。浙江民进的创始人、早期会员和几任主委都是医卫界知名人士,他们吸引和带动了更多医卫界人士加入民进,并深刻影响了后续的会员发展,逐步形成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民进社会服务工作以医卫帮扶为重心的工作特色和和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

在恩师余文光(曾任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与朱焱(曾任民进浙江省委员常委,系新中国成立后浙医二院首任院长)的介绍下,1980年10月,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担任主治医师的陶祥洛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

此时的陶祥洛已经是省内神经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与朱焱教授共同创立了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这是浙江省首个神经外科,培养了大批神经外科专业人才。他个人也开创了省内神经外科的多个第一,先后主刀完成浙江省第一例脑溢血血肿清除术、第一例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术、第一例动脉瘤夹闭术、第一例颅内外动脉吻合术等等,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的生命。

1983年,陶祥洛成功完成浙江省首台显微手术摘除垂体瘤,当时全国生产显微镜的企业有三家,其中一家就在杭州,陶祥洛“近水楼台”开始探索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难度很大,但他成功了。他参与制作的液氮冷冻治疗机,在手术诊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推动了冷冻摘除脑瘤技术的逐步成熟,获得198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认识陶祥洛的人,对他的人格和品质都有着极高的评价。从创办神经外科到逝世,他始终坚守临床一线,无数次会诊查房、守夜值班、开刀抢救,仅1957年到1985年间就承担手术3000多台,70岁以后还在为病人做手术,80岁以后仍坚持专家门诊、每周查房、为年轻医生讲课。在他看来,“救死扶伤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把重疾缠身的病人治好,是他人生的使命,是最令人幸福的事。

他常常因为接到急诊电话从棉被中钻出来,匆匆赶赴医院救治病人,因为慢一秒钟,脑伤病人就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每一天他都在跟时间赛跑。他对病人没有分别之心,一律平等相待,手术前不管多忙,他都与病人细谈,耐心倾听和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手术完成后,不管自己多么疲累,他总是坚持等待病人从麻醉状态中清醒过来,能讲述身体感受、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加以处理后才肯放心离去。身为著名的脑外科专家,他从来不进名医馆坐诊,门诊挂号费仅为9元,每次挂出多少号子就看多少病人,病人提出加号他也有求必应。他写的病历和处方没有病人看不清楚的字,几十年如一日;耄耋之年,门诊时得带着助听器才能听清病人说话,但他还是坚持亲自写病历,正楷字,一笔一划,清清爽爽,他说:“(这样)任何人都能懂,因为我觉得这是对病人负责,以后哪怕他不在我这里看,找别的医生也能看懂。”

照理,一个医生是最知道如何保养才有利于自己的健康,可是陶祥洛却很少考虑这些,他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的是治愈病人,却总是忘了爱惜自己。长年高强度的外科手术工作,长时间憋尿和不规律饮食,极大地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哪怕劳累过度昏倒在手术台上,哪怕出现血尿依然坚持完成手术。没日没夜的操劳,陶祥洛罹患膀胱癌并多次复发,之后又患上了胃癌,但只要稍有恢复,他又会忘我地投入工作,完全忘记病痛,一心只为病人治病诊疗,让同事和学生心疼不已,也由衷敬佩。

《孔丛子·抗志》有云:“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陶祥洛的清高是洁身自好,不为一己私利所羁绊,不为名利而烦恼忧虑,为追求真理与最美好的理想,走人生正确的道路。他从少年时就以传统知识分子高尚的品格要求自己,正直诚恳、淡泊清廉填充了他整个生命。

陶祥洛生活上力求俭朴,妻子患病多年,自从胃癌开刀后一直在家养病,全靠他亲自照顾,但他从来没有向单位和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与妻子从 20 世纪70 年代起便住在马市街医院分配给他的房子里,不到60平方米,四楼,没有电梯,他每日走上走下,权当作是锻炼。也正是在这间小屋里,87岁的他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那是一个周六,早出归来的陶祥洛说有点累,想躺下休息一一会儿。一切都很平常,当妻子去叫他时,他已经平静地走了。

陶祥洛洁身自好,一向婉拒病人的礼物,一生从未收过红包,为后辈树立了榜样。病人家属赶到办公室要塞“好处费”给他,甚至也有人打听到他家的住处,赶去他家门口敲门。可是他总是这样一句话:“明天还要不要动手术,要做手术的话就赶紧回去!”病人家属没有办法,只好回去。有一次实在拗不过一位病人家属的好意,科室里的医护人员吃了他们送来的蜜橘,陶祥洛得知后,专门了解了行情,按照市场价格称重量折合成现金让学生退还给病人家属。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 《大医精诚》 一书中这样说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陶祥洛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大医精诚”。

加入民进后,陶祥洛积极响应民进中央和省委会的号召,热心参与面向社会、服务“四化”的社会服务活动,特别是立足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医疗咨询服务活动中发挥了关键和引领作用。他跟随省委会医疗帮扶队,利用休息天或假期,多次前往省内“老、少、边、贫”地区,开展会诊与讲学,帮助当地医院完成难度较大的手术,给当地人民带去先进的医疗技术与急需的医药支援,传播与普及医疗卫生科学知识。

1984年,陶祥洛当选为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为更好地履行民主党派职能,充分发挥浙江民进的医卫优势,他提出了“智力支农——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的目标,并亲自率领医疗队在宁波、绍兴等多地开展医卫咨询活动。1987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工作,省委会成立医卫工作组,专门协调、组织省直医卫界专家,组建医疗队奔赴省内各地,为解放军服务、为边远山区的群众服务、为儿童和教师服务。这些咨询服务活动中,始终有着陶祥洛的身影。他和民进医卫界前辈一起,为省内县级医院和农村地区带去了最迫切的医疗帮扶,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赞誉,使得浙江民进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山区老百姓当中,赢得了“要看病、找民进”的良好口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陶祥洛带领民进医卫专家赴部队、学校、工厂等地开展医卫咨询服务。

1989年10月,省委会承接了由国家民委牵头、民进中央委托的到贵州边远山区开展医卫帮扶活动的任务。陶祥洛带领医卫工作组专家医疗队一行7人,远赴毕节和黔西南地区开展以医卫讲学和临床指导为主的医卫扶贫工作,历时25天,行程过万里。

贵州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医疗队在途中遭遇大路塌方,只能绕小路走,路途十分颠簸,队员晕车严重。那一年,陶祥洛已经是63岁的老人,但作为队长,他一直关心安抚同行晕车的同志,并积极找药解决问题。到达帮扶地后,陶祥洛率领医疗队针对当地疾病流行的特点,就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以及相关领域国内外医学发展动态,开办讲座20多场,每场吸引4、500名当地医护人员到场听课。

白天他每日诊疗病人上百人,并进行指导查房、疑难病症会诊,连喝水吃饭都顾不上;晚上他加开讲座,为医护人员举办专题培训班,将毕生的技术经验和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在整个过程中,陶祥洛经常觉得胸闷心慌、疲倦异常,其实病魔已经渐渐逼近,但他没有在意自己的不适,也不想因此影响士气,对谁都没有提起。

当时的毕节市卫生局领导说:“这次讲学对毕节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陶祥洛还提出了一份《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扶持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和毕节地区早日脱贫致富、利国利民》的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份真诚深深地感动了贵州人民,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扶贫先进个人”光荣称号,而他微笑着说:“这是集体荣誉,我是代表集体领奖。”1991年,陶祥洛参加了民进中央在北京召开的会员先进事迹交流会;1993年,陶祥洛被评为“全国智力支边扶贫先进个人”(全国共10人),光荣出席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召开的表彰会。

1993年2月21日,民进浙江省委会医卫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陶祥洛担任第一届主任。此时,智力支边扶贫的重点集中在省内衢县、武义、文成、遂昌等贫困落后县,送医下乡、医疗扶贫成为医卫工作委员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扶贫救灾时,陶祥洛永远是那个冲在最前面的人。1993年,省委会医卫工作委员会组织医疗队前往丽水地区松阳县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得知当地三个孩子误食鼠药,其中一个已经失去了生命,另外两个危在旦夕。陶祥洛连夜组织医疗队抢救到凌晨两点,这个曾经患过胃癌和膀胱癌的老教授,支撑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度过了紧张的一夜,终于和医疗队共同迎来了两条生命均抢救成功的胜利结果。

1994年8月,特大台风登陆重创温州苍南、瑞安等地。得知情况后,陶祥洛立刻响应省政协希望民主党派专家积极参与救灾重建的号召,第一时间组织民进专家医疗队前往温州。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到达后连夜抢救危重病人,完成了多例骨折手术,他自己也连着完成了数台脑外伤手术,得到温州市政府和卫生局的肯定和感谢。

1995年,陶祥洛率领医卫工作委员会与省卫生厅、省扶贫基金会共同组织扶贫医疗队前往国家级贫困县温州文成,持续开展了为期八天的医疗帮扶活动,共诊疗病人600多人,实施大手术10台。他不顾自己经历过两次大手术后的病弱身体,忘我地为当地群众服务,被当地医生誉为“孔繁森式的好医生,我们学习的楷模”。1996年,陶祥洛带领医卫工作委员会来到武义第二人民医院,医疗队五天的门诊量达2000多人、完成手术13台。

在医疗扶贫的过程中,陶祥洛提出,除了直接的门诊治疗之外,还要对当地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帮扶医院自身发展。1992年,根据民进省委会的工作部署,陶祥洛率领医卫工作组到濒临倒闭的遂昌县中医院指导工作。彼时,他刚动了胃切除手术,但尽心出谋划策,研究科室设置、培训医师等相关事宜,并持续开展技术指导和帮助。在民进医卫工作组(后为医卫工作委员会)的帮扶下,遂昌县中医院不断发展提升,后被评为省级先进医院、省一级乙类中医院。

1995年,陶祥洛在桐乡崇福第二人民医院开办了民进省委会实用医学培训班,对当地医疗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由此,民进浙江省委会的医卫帮扶也不再局限于义诊、手术,衍生出了更为系统全面的帮扶模式,为后续与帮扶医院建立长期关系,打造浙江民进社会服务医卫特色品牌奠定了基础。

目前,民进省委会在嘉善、衢江、常山、遂昌等地建立了医卫专家工作站和工作基地,定期选派专家开展各类公益医卫服务,持续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并在省内及贵州省安龙县、金沙县等地开展特色医卫帮扶活动,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好评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陶祥洛的一生,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年轻一代医生以他为榜样,正心正身;更如一本书籍,记录着浙江民进医卫服务工作传播、发展、传承的点点滴滴。正是在以他为代表的一代代民进医卫界前辈的感召下,浙江民进吸引、吸收了更多专业技术精湛、医德品格高尚的专业人才加入会组织,他们继承传统,发挥优势,在民主党派助推社会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的道路上,燃烧着热情,贡献着力量。

 

  民进省委会宣传部综合


编辑: 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