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古宅保与拆纷争八年始末

谭启晓

 

    传说中的陆游听春雨小楼

    杭州孩儿巷98号,是一幢二层楼木结构的三开间五进走马楼,内有28扇雕花隔门,还有清代蚌壳窗、明代柱础、宋代夯土木骨墙……是现今孩儿巷中唯一一幢保留较完整的古建筑。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62岁(公元1186年)时,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从绍兴赶到临安(今杭州)觐见皇帝。当时他住在孩儿巷(宋时称砖街巷)的客栈内听候召见。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不眠之夜,陆游卧听春雨潇潇,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孩儿巷因陆游曾四次来杭时居住过而成为杭州的名巷。

    孩儿巷98号,即曾被传说为陆游当年住过的“小楼”。据房主人、今年75岁的钱希尧介绍,这幢古宅系他的祖父钱启翰(曾任清崇明知县)托诗友郁达夫介绍购买的。他还介绍说,孩儿巷98号在数百年岁月中,虽经多次修整,但仍保留着原先的风格和大致的布局。它设计精良、性能多种、用料讲究、经久实用,是典型的文人雅士居住的古宅。选用的是“杉木取心”的木料(杉木心坚硬,有不易霉变且防蛀的功能),门窗用的是半透明的磨得很薄的河蚌壳,当作防雨、挡风、透光的材料。古宅内有集宋、明、清三代风格的对称排列的12扇八卦隔扇,每扇的图案都不一样,和大量配套的雕花棂格门一起,全系木雕,木雕技法为透雕、半透雕、平雕,造型别致。牛腿中雕出的图案有八仙、仙鹤与仙鹿。在长隔门上还雕有绍兴水乡的小桥流水、乌蓬船、渔翁钗鱼、鸬鹚捕鱼、文人雅士下棋等风景画雕。这样深具历史内涵的古宅,即使在古都杭州,也是绝无仅有。

    1982年,下城区委曾经通过居委会,动员孩儿巷98号搬迁,欲将此宅改建为“陆游纪念馆”,后因住户太多难以安置而作罢。

    1984年3月,杭州下城区委、下城区科技协会在孩儿巷巷口立碑:“孩儿巷,宋时名砖街巷,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居此。《临安春雨初霁》诗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小楼,即其住处南楼,因巷内日多泥孩儿铺,故又称孩儿巷。”

    第一波折:

   “小楼”从拆到保

    1997年孩儿巷98号被列为杭州市下城区旧城改造范围。市领导已作拆迁批示,拨款450万,以解决韶山中学扩建操场问题。1998年6月19日,《联谊报》记者王安祥(民进会员)发表了“陆游小楼今何在?”一文,从而拉开了古宅保与拆纷争的序幕。1998年11月韶山中学(孩儿巷52号)申报扩建操场获准,包括孩儿巷98号在内的46户居民(其中孩儿巷98号有26户)划入拆迁红线。1999年1月钱希尧向有关部门反映,此宅为陆游故居,具有保护价值,要求保留。1999年2月12日,杭州市文保所否认该宅为陆游故居,认定是清末民初建筑,毫无保留价值,拆除决定未变。1999年5月,当时正值孩儿巷马路在扩建,根据规划需要,先用推土机推倒古宅的第一进(轿厅)和第五进(眷楼和膳厅),钱希尧等3户成了“仍住在危房中的钉子户”。1999年5月21日、22日、26日,杭州新闻媒体对此事作了连续报道,引来2000多杭州市民寻访“小楼”,许多人看后都认为“有关部门应该手下留情”,绝大多数人还在写给当时杭州市市长仇保兴的呼吁信上签了名,这就是孩儿巷98号引发的“两千人上书市长事件”。1999年6月,杭州市领导组织专家多次踏勘,杭州市园文局汇总后认为:孩儿巷98号为清代晚期建筑,有一定历史价值,应予以保护。1999年7月下城区向市政府汇报,此宅已进入保护程序。据当时介入此事的一位媒体记者回忆,当时的分管副市长陈继松曾召集各部门开会,明确表示“要保”。

    第二波折:

    时隔两年“小楼”又要拆

    2001年4月,因韶山中学扩建项目拆迁期限即将到期,杭州市城乡建委组织有关部门对孩儿巷98号能否保留重新研究并报市政府,市政府又进行一轮现场踏勘和研究。2001年9月30日,杭州市政府以文件形式发给浙江省文物局的复函中写道:“鉴于该建筑非陆游故居,又不属于文保单位或文保点,且又破旧不堪,尤其高达4米的泥墙多处出现裂缝,建筑内木质结构已被白蚁严重侵蚀,遇恶劣天气随时有坍塌危险……市政府于今年7月4日正式作出决定:对该建筑物予以拆除,其部分结构物由园文局予以收集。”执拗的钱希尧,不仅坚决不搬出孩儿巷98号,还不懈地写信上访,引来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部分新闻媒体的支持。2002年3月,头痛不已的韶山中学以“拒签房屋拆迁安置协议”将钱希尧告上了法庭。6月14日,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判决韶山中学胜诉。6月24日,钱希尧接到校方电话,告知判决书已下达,“你该搬东西了!”这时的钱希尧真的急了。着急的不止他一个。

    第三波折:

    专家说话了:“小楼是个宝”

    就在古宅岌岌可危之际,一批专家走进了孩儿巷98号。首先是曾经在杭州文物考古所工作过的陈晖女士,她以对历史和文物负责的态度,对古宅作了详尽的考察、调查,凭借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认定古宅西面的那堵高达4米的泥墙是有着800年历史的宋墙。除了“宋墙”,屋里屋外还有许多宋代、明代的遗迹(详见杭州日报2002年6月25日报道)。浙江大学城市规划系周复多教授在6月26日参观了孩儿巷98号后在留言簿上写道:“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可惜历史建筑保护下来的不多,98号古宅历史悠久,有宋墙、宋井等宋、元、明、清的建筑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其平面布置、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颇具特色,可谓古建筑博物馆”。7月2日,周复多教授联系上了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阮仪三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完成了一大批名城保护规划,尤其在抢救平遥古城、大理丽江古城、周庄古镇方面作出了特别贡献,享有“古城卫士”等美誉),于7月5日专程来到杭州考察了孩儿巷98号,并对古建筑进行了仔细的勘察。他首先肯定了古宅的西墙是一堵宋墙。他说:全国宋代建筑能保存到现在的有,如城墙之类,但宋代的民居极少能有遗迹保存下来,城市中的宋代民居尤其少见。那一页历史,全国众多学者只能凭借着书籍臆想,而这堵宋墙的存在分明是一本“活教材”,它所释放的信息,是最可靠最直观的。接着对二楼的“蠡壳窗”(即蚌壳窗)感叹不已,他说:“蠡壳窗”目前几乎绝迹江南地区,现在只有在周庄、在苏州东山和西山的古建筑上还有几幅,我以后在课堂上可以告诉学生,明清建筑中的“蠡壳窗”还可以在杭州看到。阮教授总结说,这座老宅总体风格是清代中晚期古建筑,现在的建筑不断在原址上改建修缮,所以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除了宋代的建筑遗迹,还有明代的柱础、蠡壳窗等,清代雕花门窗上还有英文字出现,很是稀奇。阮教授评价,孩儿巷98号是杭州一个重要的历史“地标物”,价值数千倍于一幢新的豪华商品房。在听取专家对孩儿巷98号文物价值的鉴定后,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作出批示:尽快组织力量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规划》未出台前,老城所有已批准同意的旧城改造项目要重新审查,未批项目一律暂停以避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第四波折:

    “小楼”的二审官司打赢了

    上诉人钱希尧因房屋拆迁安置纠纷一案,不服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该院受理后,依法组织合议庭于2002年8月23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这次开庭,上诉人提供了三份新证据,第一份是杭州市房产管理局2002年7月29日发给韶山中学的“关于停止拆除孩儿巷98号房屋的通知”,第二份是杭州市城市拆迁管理办公室于2002年8月6日发给市人大代表周蕙的“关于对市人大代表第4号建议的再次复函”,这两份证据均证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现已作出了新的行政行为,决定停止拆除孩儿巷98号房屋,至此,先前的拆迁关系已不再成立;第三份证据是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2002年7月17日第31期《杭州信息》,上面登载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关于保护孩儿巷98号古建筑的一份“紧急呼吁”,证明孩儿巷98号房屋具有文物价值。依据这些证据,2002年9月5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作出了改判决定,宣判上诉人钱希尧胜诉。至此,全国首例古建筑保护案件胜诉,孩儿巷98号古宅终于被保了下来。

    2003年5月27日,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亲临现场视察了孩儿巷98号,高度评价孩儿巷98号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称其为“杭州民宅的历史博物馆”。临走时还题写了“做历史文化的薪火传人”,以感谢民间力量保护了杭州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五波折:

    陆游纪念馆最终设在“小楼”

    五年的纷争,古宅终于被保了下来,接下来的任务是修缮。修好后派什么用场,又有一番剧烈的争论。

    2003年6月26日,在杭州历史博物馆举行的“孩儿巷98号建筑修缮方案专家论证会”上,来自我省考古、古建筑保护方面的7位专家和北京的3位考古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中国建筑学会会长杨鸿勋)(来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孩儿巷98号是一幢晚清的体现中产阶层的民居建筑,与陆游无关。因此,专家们对孩儿巷98号拟建成“陆游纪念馆”等意见予以否定,并建议设计单位重新考虑古宅的定位问题。

    据杭州的部分媒体透露,下城区打算把修缮好的孩儿巷98号作为下城区老年活动中心,后又传出下城区要把孩儿巷98号开辟为下城区文史馆。

    2003年6月28日,《都市快报》刊登:6月14日,读者王安祥题为《孩儿巷98号建成陆游纪念馆如何》的来信引起市委书记关注,在读者来信上批了四个字——“讲得有理”。他同时指示有关部门对此建议要予以认真研究。接着,6月29日《都市快报》开展了征集十首最有影响的陆游诗词活动。一场宣传陆游的舆论在杭城展开。

    2003年10月,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古宅修缮方案,本着“修旧如旧”的宗旨,只字不提修缮后派什么用场,经杭州市政府通过,发放到建设主管部门和修缮单位。2004年6月2日杭州市政府发文,公布了孩儿巷98号古建筑等75处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并作出专门的保护规定。

    2004年6月30日在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座谈会上,林正秋、周复多、戎玉中等九位专家建议将孩儿巷98号辟为“陆游纪念馆”。2004年5月20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给杭州市人大代表吴亚卿的议案“关于由市政府立项建立陆游纪念馆的议案”复函中说:鉴于陆游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以及确曾在孩儿巷生活居住过的史实,维修后的孩儿巷98号辟为“陆游纪念馆”作为陆游在杭州的纪念地是可行的。2004年12月21日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举行“陆游与杭州”研讨会,会上通过了“建纪念馆——《陆游与杭州》研讨会建议书”。建议书指出,基于陆游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陆游当年多次来到临安(今杭州),力陈抗敌报国的主张,并寓居砖街巷(今孩儿巷),写下了不朽诗篇的史实,以及几年来广大群众、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多次呼吁“为陆游留一席之地”的强烈愿望,郑重建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后的孩儿巷98号定位为“陆游纪念馆”。王国平书记在看到这个建议后立即批示:此意见值得重视。请(翁)卫军(注:下城区委书记)、(傅)力群(注:下城区区长)同志阅处,并将有关情况告我。2005年3月11日杭州市下城区举办“下城区人文历史暨陆游史迹研讨会”,会上,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和杭州历史研究会的与会代表再次强调:杭州应建“陆游纪念馆”,纪念馆建在孩儿巷98号是最合适的地点。下城区的绝大多数与会者则认为孩儿巷98号应建下城区文史馆,陆游只不过是下城区历史文化名人的其中一个,不应突出陆游。更有甚者却提出陆游不是一个爱国诗人,不值得纪念。2005年5月9日孩儿巷98号文史陈列方案通过专家会审,陆游纪念馆将建在孩儿巷98号,同时在98号次要的位置开辟“下城区文史资料陈列馆”。

    目前,下城区正组织人员进行相关资料的征集和收集,并将制作陆游蜡像或雕塑陈列于馆内,有关陆游的故事还将制作成动漫作品,进行多媒体展示,并决定在陆游诞辰880周年(今年农历十月十二日即公历11月13日)陆游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至此,一场全国罕见的古宅保与拆、修缮后的孩儿巷98号是否开辟为陆游纪念馆的8年纷争总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05年8月15日写于钱塘江畔)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