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省委会要闻
孟昶和他的“官箴”

陈晓晔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受朝廷的命令书写过一则十六字的碑文:“尔傣乐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官员们所领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们虽然好欺负,天理却难以容忍。这一碑文被颁发到各州县,刻成石碑,叫做“戒石”,立于官署衙门的大堂上,警示官员们务必清正廉洁,克己爱民。这件事曾被后人传为佳话。

    黄氏所书的十六字既不是皇帝御制,也不是他自己杜撰,而是来自五代后蜀国君孟昶的一篇“官箴”。“官箴”又称“官戒”、“戒石铭”,是为官者的箴言,写的是勉励政府官员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孟昶当政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但鉴于前朝国君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于后蜀广政四年(公元941年)撰写了这篇振奋人心的“官箴”,颁于郡国,以期让官员们“历历在目”,“则必能隐惕于其心”,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铭文凡24句96字: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孟昶的“官箴”,有人称之为“廉政公告”。文中有典故四例。“三异”是指因施行德政而出现的三种祥瑞:害虫不犯境,鸟兽受教化,儿童有爱心。“七丝”指七弦琴,意为国泰民安,可以“鸣琴而治”;换言之,天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官员不必多加操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驱鸡”一语含有明显的封建糟粕。孟昶把“御民之方”比作赶鸡,主张缓急宽严要适度,过急过严会导致鸡飞,过缓过宽则会导致散漫。“留犊”典出三国故事:魏国的时苗带着一头牛到淮南寿春县上任。后来这头牛生了小牛。时苗离任时执意留下牛犊,他以为牛犊是“淮南所生有”,应是寿春县的财富,不应自己占有。由此可见其居官清廉。

    孟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自己提出的“官箴”身体力行,一丝不苟。此后,他还建立了“匦函”制度,即在公共场所设置举报箱,号召民众检举贪官污吏,鼓励人们对政府施政的得失进行评议,提出意见。这些廉政措施,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不愧为古代吏治历史上的典范。后蜀前期二十余年,政治清明,官员廉洁,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孟昶的政绩有口皆碑。

    但是,作为封建帝王,孟昶虽能体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却毕竟未能超越如同黄炎培先生在40年代同毛泽东谈论过的那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终致“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正如唐代魏征所言:“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娇奢放逸,莫能终其善。”孟昶明明警惕着不使重蹈前蜀王衍荒淫骄奢而亡国的覆辙,却又鬼使神差一般地违背了当初颁发“官箴”的初衷,步了王衍的后尘,从廉洁自律沉沦为腐化堕落,凭借九五之尊的权势,聚敛奇珍异宝不计其数,连“溺器”也用“七宝”装饰。上行必然下效,大小官员,亦步亦趋,极尽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之能事。宰相李昊竟有“资货百万,奢侈逾度,妓妾数百”,视历史上超级豪富王恺、石崇为叫化子。如此腐败,人民深受其害,百姓怨声载道,后蜀的国运理所当然地江河日下,无可救药。

    公元965年,后蜀被宋所灭,孟昶成了宋太祖的阶下楚囚。史载,当他被押赴开封问罪时,百姓侧目而视,无不感慨唏嘘,有的怒其不争,有的叹其不幸。

    宋太宗录出“官箴”原文中的16字,由黄庭坚手书,刻石立于各级官署“厅事之南”,“使守令僚佐,触目惊心”,“自修操检,勤政爱民”。后宋高宗再次颁示,要求“置之座右”,“以为晨夕之戒”。绍兴年间,温州王十朋知严州、夔州,有感于“官箴”,曾作《自警诗》:“尔俸尔禄民脂膏,光尧宸翰天难欺。圣训昭昭日月垂,刻石于庭励官师。”后来,“戒石”按新规定移至官府甬道,背面加刻“公生明”等警语,并筑亭设栏保护,周边饰以花木。王十朋又有诗云:“一新栏槛严护持,银钩照眠光陆离。天威咫尺颜不违,虐民之事焉可为?”“官箴”对官员们的警示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有报道称,成都永陵博物馆至今还陈列着刻有孟昶“官箴”十六字主题语的石碑。又据报道,温州市区人民广场东侧曾是明清两朝的官署,有老人说那里在民国时期还保存着一块这种“官箴碑”,今不知下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温孟昶的“官箴”和历史的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不能不令人深长而思之。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