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贤先生是一位在全球拥有16家公司、7年创造3000倍获利的著名企业家和世界顶尖培训大师,最近他推出了《创新中国》一书,力求传递出最好的创新资讯,其中涉及的一些观念和方法颇有新意。
对创新的认知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
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
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
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培训公司。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受到创新成果的影响,但我们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我们推动了创新的发展,但是却没有分享到创新带来的利益。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中国是制造大国。所谓的制造就是按照某个生产流程固定不变地进行生产,而创造则需要运用大脑改变行为。如果我们陶醉于今天制造大国的地位,那么就无法成为明天领先的创造大国。创新,对于中国所有的企业、所有的企业家,以及每一个普通员工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创新的几种技术
1、取代。包括去除或改变产品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功能,也包括仿效其他产品的某些特质。取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譬如,取代传统包装。在过去,按照传统观念,人们习惯于用玻璃杯来装牛奶,认为肯定不能用纸质包装,因为纸极易破损,可是现在人们已经发明了用纸来装牛奶,只要对包装材质进行一下改善就可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取代品牌的属性。耐克公司生产的儿童鞋不是强调可爱性,而是突出流行性,用流行性取代可爱性;取代用途。把一根棒插进糖果里,就成为棒棒糖,这只是一种消费方式的取代,却在糖果市场掀起了一场革命。
2、结合。结合是指为产品增加一项或者几项要素,而其他要素维持不变。例如:
增加有形的产品或服务。如将自行车加上电力系统就变成了电动自行车,把床铺搬上火车,就出现了卧铺。现在最新最大的豪华客机里所设的头等舱就像一个房间。
增加品牌的属性。领带本来是一种在庄重严肃的正式场合下的饰物,但是在领带上加上一点趣味性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特别的东西,比如迪士尼利用卡通人物的造型就设计了很多种可爱的领带。人们希望在看书的过程中能够增加听的功能,于是出现了有声书和CD。
3、调整。调整包括对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某一项或几项要素做出逆向思考的调整。例如:
调整有形的产品或服务。番茄酱一般都很粘稠,消费者把瓶盖打开之后,想要倒出番茄酱总要费一番功夫。于是有个公司就想到把番茄酱瓶子的瓶盖设计在瓶子的底部,这样一来,打开瓶盖就能很方便地倒出番茄酱了。
调整品牌的属性。用钢笔写字一旦写错了,要涂改就很困难,所以有人就琢磨怎样才能让写错的字很容易被擦掉,于是出现了白板笔。这种笔可以在塑胶制品上写字,并且用手就能轻易地擦掉笔迹。
调整用途。如一般的彩票需要等待开奖,但是有一种彩票可以直接刮开,有没有中奖立即就会显示。再比如现在使用的有奖发票,只要轻刮涂层,立即就知道中没中奖。
4、去除。所谓去除,就是把产品或服务的一项或者几项要素直接去掉。譬如:
去除有形的产品或服务。股票市场的买单可不可以不在柜台进行?这个问题引发出一项非常新颖的服务——网上下单。
去除包装。很多家庭都喜欢使用芳香剂,但是芳香剂一般都是装在瓶子里,不易挥发,所以现在出现了一种蜡烛状的芳香剂,也就是芳香蜡烛,买回家只要点燃,香味就出来了。
去除用途。普通的自行车所占空间比较大,不易携带和存放。目前,自行车家族里出现了新的成员——折叠自行车,它比普通自行车轻了一半左右,而且折叠时操作简单,有人开始带着折叠自行车乘地铁上班,这样出了地铁就不必再换乘公交。
5、强调。强调就是把产品或者服务的某一项功能,向上强调或者向下强调。譬如:
强调有形产品或服务。我们最常看到的是单人自行车,而“可供两人或三人骑乘的自行车”就是目前租用率最高的协力车的构想来源。
强调包装。矿泉水最初都是小瓶包装,后来就有人独辟蹊径推出桶装水。而在桶装水的基础上,加上台座和栓头,就是饮水机的雏形。
强调品牌属性。“抛弃式隐形眼镜”强调眼镜只是“戴”的,不一定要“拥有”;吉列是全世界第一个推出“刀片应该抛弃”理念的公司,最初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现在全世界都在广泛使用吉列剃须刀。
6、重新排序。重新排序是指改变产品或服务的某一项或几项要素的排列顺序。
如对包装进行排序:以前,爆米花是先爆好了再装起来给消费者,现在是把原料包装好了,消费者拿回家自己用微波炉爆。
对品牌的属性进行排序:奥迪汽车公司生产的双门敞篷车的概念是——有比奥迪跑得更快的敞篷车,但是绝没有比奥迪更舒适的敞篷车。奥迪优先考虑的概念就是“舒适的敞篷车”。
对用途进行排序:以前人们刮完胡子之后要抹乳液,而威廉公司创造出一种新产品——刮胡液,在刮胡子之前先涂抹乳液,可以让刮胡子变得更容易。
让创新成为常态
创新的公司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应该如何经营才能让创新成为常态?创新行为取决于什么心态?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1)成功=创新+稳定管理。乐柏美公司原董事长舒兹提出,成功的公式是成功=创新+稳定管理。创新很重要,但是“创新”不易控制,所以说稳定管理更重要,否则有的创新可能会浪费资源。乐柏美公司平均每天推出一个新产品,可见该公司的成功公式一定管用。
(2)“制服上不需要写名字”。美国足球队员一般会在自己的球衣上写自己的名字,但是宾州州立大学足球队的教练却说:“我们的足球队不需要在制服上面写名字,因为整个足球队强调的是一个团队的合作。”同样,创新部门的员工与制造部门、企划部门的员工一样,需要的都是一种团队合作精神。
(3)莫迟疑,模仿跟进。如果发现一个好产品或者一个大市场,就应该立即跟进,在跟进中发现现有产品的缺陷,然后通过创新弥补缺陷,超越对手,实现后来者居上。如果你自知不是天才,那么就做一个改良天才的人——具备一种“改善”精神,通过不断的改善就可能得到更多的创意。
当然,创新的目标是创造,而不是简单模仿,因此创造性模仿者需要通过对他人创意的了解,重新组合、改良而产生具有不同功能与价值的新东西,这就是创意。事实上,所有的产品,除了第一代原创的,以后的进步都是通过创造性模仿来实现的。
(4)打破惯例。甲骨文公司的创办人兼执行长、身价30亿美元的埃里森说,“找出流行趋势的缺点,就是你的商业优势之所在。”他还说:“这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当所有的人都在以同一种方式在做时,如果你另辟蹊径,无论是在艺术、商业还是任何其他领域,你都会占有绝对的优势。”
(5)为未来做好准备。盖瑞·哈默尔与C.K.普哈拉在他们充满真知灼见的著作《竞争大未来》中说的再恰当不过——精简人事,重组与重新设计,其实就是“这些公司因没有为未来做好准备而受到的惩罚”。每一家公司都必须时刻为未来做最好的准备,随时准备进行创新,因为公司如果不为未来做好准备的话,就肯定会受到更大的惩罚。
突破创新障碍的利剑
1、勤问“为什么不”。大文豪萧伯纳说:“有一些人盯着事情已经发生的样子,然后问为什么;我则是想象着事情从不曾出现的样子,然后问为什么不。如果你能从不同的视角看事情,百万美金总有一天会落进你的口袋。”
2、集中力量,集中意志。如果你感觉自己的确有能力改变世界,那么除非你坚定你的想法,相信你的发明是从盘古开天以来最有意思的产品,否则最好不要走上发明创新这条“不归路”。但是如果你一旦拿定主意,就要毫无保留,把各种压箱底的本领、法宝都使出来,全神贯注地应付各种情况,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创意推上第一线。
3、越简单、越笨越好。产品越简单,针对单一项目的功能越强,越有可能成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市场,就专心去做这个市场,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只集中做这件事。真正赚大钱的公司,只做简单的事情。而不是做复杂的事情,比如“哈根达斯”只卖冰淇淋,戴尔只卖电脑,沃尔玛只开超市……
4、一马当先。如果一个产品真的非常好,那么就必须尽可能快地让它进入市场。能不能率先进入市场、成为引领市场的产品,是决定这个产品成败的关键。第一个进入市场,相当于在一块空白的画布上随意挥洒,具备空前未有的优势——你可以确定市场游戏规则,描绘市场景象,并有机会成为市场的第一品牌,从而使你的产品在消费者眼中先入为主,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比如,麦当劳在全球的业绩比肯德基好,但是在中国的业绩却一直输给肯德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肯德基比麦当劳更早进入中国市场。
5、试一下,再试一下。创新者的道路不可能是一条直线,很可能是曲折的。想要开发出理想的产品,必须不断尝试,在挫折中前进,在失败中奋起,加上一点好运气,就有可能大获全胜。
6、通力合作。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地球上的友善天才”的美国人巴克明斯特·富勒博士是一个发明家。他创造了一个词语:“syner-gy——协力”,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整体的力量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一加一大于二,各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力量不仅合为一体,而且会有加倍效应。所以,各个部门一起合作,可以创新的空间要远远大于部门或个人独自创新的空间。
摘自《创新中国》 林伟贤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