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许嘉璐:解读新《义务教育法》

今年9月1日开学的时候,对于我国近两亿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应该有一个不错的心情,因为在那一天,新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了。新法明确规定,学校不能够征收杂费,还要加强素质教育。

新的《义务教育法》会对中国的义务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近乎全程参与《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检查、调查研究、修订过程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新《义务教育法》进行了解读。

 

当一个无数人参与精心修订的法律,以非常高的票数通过时,我也有担心,就是人们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法律的精神,排除很多阻挠去落实。

跋涉百年,义务教育终于名实相符

《新义务教育法》通过的时刻,我心头的感觉是五味杂陈。《义务教育法》通过了20年,我们全国人大的组成人员经过了四届,每一届的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都为《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为了让中国一两亿孩子受益,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

在这次《义务教育法》修订之前,全国小学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几,初中的毛入学率也过了90%,这是一个世界的奇迹,只用了20年的时间。原来的《义务教育法》在1985年制定,1986年开始实施。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里,原有的《义务教育法》的不足之处、不适应新形势的地方逐渐显露了,现在的新法是要让教育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让孩子的心、身能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有为的一代、能为的一代、能创新的一代。

当这样一个无数人参与精心修订的法,以非常高的票数通过的时候,我也有担心,就是今后这个法能不能够按立法的本意,真正完全地贯彻实施;与它配套的法规和规章能不能及时出台;即使出台了,人们是不是能把握住义务教育这一法律的核心精神,排除很多的阻挠去落实。

这一次新《义务教育法》最核心的,是名实相符。所谓义务,包含两个含义,第一,国家有义务让受教育者、适龄儿童、每个人都受到九年的教育。第二,孩子有义务从一年级入学读到初三毕业。国家尽义务,要承担孩子上学的一切费用。家长尽义务,就是保证孩子能上学、不辍学、不逃学。

1986年制定和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义务教育的法律。义务教育法对免费的表述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直接将义务教育定为免费

1992314日发布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更是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至此,杂费以各种名目出现在学生们的缴费单上,成为农村乃至城市居民的主要开支之一。

过去由于国家的财力和整个国家的教育文化水平的局限,义务二字没有完全做到,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有很多孩子半路辍学,即使是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是由于地区的不平衡,城乡的不平衡,学校条件很差,教学大纲、课本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让孩子受益。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免收学杂费是该法的一个根本性条款。为了保证这一项,义务教育的支出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中央、地方分别负担。我国义务教育跋涉百年,免费终于在望。

 

城乡差异,严重挑战着我国的教育公平,但最迫切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一个孩子将来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教育均衡,首重“一个都不能少”

由于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校际差异,严重挑战着我国教育公平的目标,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

以城乡差距为例,2001年我国城镇小学生均经费是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全国普通小学危房面积为3803.3万平方米,其中,农村高达3117.5万平方米,占81.97%;从教师学历看,城乡中小学教师总体平均相差30个百分点。如果将教师学历要求提高一个层次,农村教师将有70%80%成为学历不合格教师。

这次新的《义务教育法》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关于教育资源的均衡。教育均衡问题关键是师资水平,应该在未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把西部地区教师的培训和输送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国家要有相当的投入,现在这个工作已经开始了,教育部也考虑了很多方案,也有很多预算,但是量太大了,也可能逐步来实施。

我们原来也强调要集中资源办学,尤其在西部地区建中心小学,让周围的小学都往上集中,但我们现在又提要搞教学资源的均衡,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原来集中起来的资源分散下去。

中心校一般指小学,中心校是一个完小,就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齐备的,它要负担周围几个自然村或者行政村。比如三五十户人家有一个小学,也就是六七个学生,山高路远,孩子又小,是不能集中的,谁来管理呢?可能一个老师在教,或者两个老师在教,谁负责提高他呢?谁跟他一起备课呢?中心校来负责,同时中心校的校长有责任、有义务,他要巡视。

我几年前去云南,他们汇报,云南一人一校的学校还有一万多所,老师又是校工,打钟,又是厨师,要给孩子烧开水,做点饭,还要种菜,上四个年级的课,每一个年级一个到两个孩子。云南那个地方,彼此能招手,见面要半天,小孩子能让他走吗?所以我们恐怕要和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设备发展结合起来,比如将来人数较少的、生活条件恶劣的、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庄,要不要本地移民呢?要不要合并呢?这些都要提到日程上来。

我再举西北的例子,在唐古拉山上跑车,看着远远山坡上一个黑色的帐篷,外面几个牦牛,这是一户人家,我的车以80公里的速度在山上跑,跑半小时,又看到一个帐篷,跑到学校可能要一个多小时。所以在那里办寄宿制小学,这个寄宿制小学不仅仅有老师、校长,还要有厨师,还要有生活辅导员,你们都没想到,还需要有饲养员,因为学校必须养一群牦牛,挤出奶来给孩子们打酥油茶。

教育资源的均衡在这些地区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均衡了。让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儿童都能按时入学,受到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至于说他入学以后,校舍怎么样,教学设施怎么样,老师水平怎么样,是第二步,也是要解决的,但是最迫切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有一个机会,他就迈进一个门槛,一个新的天地,如果国家继续提供越来越好的条件,让孩子就读,很可能一个孩子将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一方面走后门上好学校,一方面说择校不像话,大家都处在悖论当中。我们的社会没有树立起科学的全面的人才观。

取消“重点”,平等施教关键在教师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从法律上提出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平等的教育。不过,很多人提出来,这在实施上有困难。

现实的原因就是学校水平不均衡。我想均衡的问题关键是教师。韩国怎么处理的?我看过一份资料,韩国的老师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抓阄,比如我是第一小学的,一抓,第七小学,暑假后我就上第七小学教书去了。抓阄,这是一种随机的配制,当然也可能是比较好的老师集中了,比较差的老师也集中了,但是这个机率概率很低很低。

中国太大了,你不能让上海的老师、北京的老师和云南、青海的老师对调,但是我们先从一个地区做起,这样一来,慢慢会走向均衡,政府再加大投入,特别是城市,让不同的初中都能相应上来。

我们的社会没有真正地树立起科学的、全面的人才观。我们的传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把我们另一面的传统给丢掉了,也就是对做人、对精神的追求,一种审美的追求。

现在城市里的公办教育,普通一个初中学校,政府所给的钱仅仅是他一年开支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剩下的就要收费,收择校生。现在的择校生,很多人是拿钱排队。社会上不同的家庭,对教育资源有不同需求,也就是说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家庭都愿意自己的孩子上择校。择校生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满足家长对于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需求,又解决了学校的经费问题,可是这不正常。一方面到时候走后门上好学校,一方面说择校不像话,不应该。大家都处在悖论当中,社会向好的方面前进的速度,还赶不上人们祈求美好生活到来的速度。

 

我们的孩子过早地泯灭了童心。我孙子对我说:爷爷,你能不能跟政府说说,让我们小孩晚一点上课,我们是全世界起来最早的人。

只有教育改革成功,中国才是真正的强大

我的小孙子在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下班回家,他突然问我,爷爷,谁是政府?他不知道政府是个机构,他以为政府是个人或者什么位置。我说你问这个干什么,小孙子说,你能不能跟政府说说,让我们小孩晚一点上课,我们是全世界起来最早的人。

他七点四十就必须到校,冬天,必须六点多、天还没亮就把他叫起来,穿衣、洗脸、吃饭、上厕所,然后奶奶送他上学去。有几次因为急促,公交车有时候不顺,已经到了七点四十了,孩子就往学校跑。由于喝冬天的风,一进学校门就吐了。

我孙子上小学之后,晚上回来,特别是冬天,天都黑了。外面也冷,回来以后,洗手,赶快给他一点吃的。因为中午在学校吃饭,孩子又不好好吃,一年级小孩,七岁,这时候允许他看半小时的儿童节目,然后正式吃饭。吃完饭允许他玩一玩玩具,大概也就二十几分钟,就开始做作业。作为家长,第一要检查一下他今天上课所写的东西,然后问老师给了什么作业,一年级小孩负担不重,大概从七点钟做到八九点就完了。然后就去洗澡、睡觉。

我们的孩子过早地泯灭了童心。现在我们要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按照创新型国家,有几个指标,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对于经济增长起到多大的作用,这是可以测量的。还有,你所使用的技术有多少是进口的,有多少自主创新的,有多少科技投入,还有社会的参与,特别是企业的参与等等。

但是我认为,一个民族的创新更长远的、永恒的、不断的创新,要从孩子抓起,创新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或者它不是那种精神动力,造成创新的那种支撑大脑里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数理化,不是公式,不是运算,那都是死的,那只是工具,更多的是人文。人文体现在哪儿?第一,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执着,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家庭的责任感。还有充满想象,包括幻想、联想、审美,这些东西才给人灵感。同样是ABCD,同样是化学元素,同样是1234,他就能够突发奇想,也就是所谓的创新要超越常规。这种超越常规的东西没有这些不行,没有胆略不行,求四平八稳,创新不了,不肯接受失败,总想成功,肯定也成功不了。这些又是人文,这些东西应该从小就培育,让他充满想象。

我观察小孩,他和大哥哥、大姐姐,叔叔阿姨、祖父祖母玩的时候,是勉强地自寻其乐,当来一个同龄的孩子,不用介绍,连名字都不知道,两个人一会儿就成为好朋友,他们所玩的在我们看来是可笑的,但其乐无穷,为什么?他在玩的时候是用他的想象,他设想、假装。

当然,玩不但是这种玩,还有爸爸妈妈带他去领略山河之美,看展览,也不排除弹弹琴、唱唱歌,这些都是丰富他的情商,丰富他的智商,特别是想象的能力。我这里特别提到音乐,音乐是没有想象创作不出来的,没有想象是听不了的,二泉映月、梁祝,小提琴,没有词,人要用心灵领会,脑子里要出现画面。科研的创新是一个道理的,小孩子过早地就成了书的奴隶,乖乖的,没有他的天地,没有让他去培育自己的想象、联想,门门一百分,将来大了怎么创新?

对于我小孙子的问题,我只能说,好,我替你去说,但是人家接受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教育改革的任务非常重,一方面教育不能轻率地改革,别的都可以做实验,唯独教育的实验要特别慎重,因为一旦教育失败,耽误一代人,耽误一批人。但是又必须改革,所以艰难。

只有教育不断创新,从办学的体制、管理的机制、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教材、教法、教具、手段都不断创新,教育才能符合今天社会的要求,符合中华民族的要求。另一面,一旦我们的教育改革成功了,中国才是真正的强大。不然,我们有多少铁路,有多少先进的工厂,有多少现代化的城市,有多少电脑。但是没有人才,没有创新的人才,或者不够,你就不可持续发展。

(据中央电视台《决策者说》)

 

 

来源:浙江日报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