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长春电(记者马扬 曹霁阳 王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俄两国高等教育都经历了一系列改革,而且面临着一些相似的困难与问题。在刚刚结束的"2006中俄高等教育论坛"上,部分国内教育专家指出,俄罗斯高校改革中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当前我国应拓展高等教育国家合作的视野,加强中俄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俄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共性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叶取源、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玲等人分析认为,当前,中俄两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在体制改革中,如何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高等教育体制关系着高等教育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权限划分的体系和制度。它直接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种功能的实现。1992年,俄罗斯新的《教育法》确立了联邦、地区和地方三级教育管理体制,确立了大学的法人地位,给了高等学校更多的自主权。1992年起,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拉开序幕,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央、地方两级管理的新体制,"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实施,使条块分割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得到了逐渐缓解。
叶取源等专家分析认为,两国的大学如何运用好下放的办学自主权,处理好大学的学术追求与政府社会的直接需要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中俄两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都占有较大的比例,大学理应为社会和政府服务,但是,政府不应该要求大学具体做什么、甚至怎样做。
二、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如何整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问题。
俄罗斯教育与科学发展部门意识到,过去人为的将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和研究中心分开的做法必须改变。2000年,俄罗斯教育部部务委员会通过了俄罗斯联邦2001-2005年教育领域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构想,确定高等院校的发展是俄罗斯科学和创新综合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将各种层次、类型的教育机构、科研、设计、生产和创新组织成为一个创新整体。中国由于20世纪50年代照搬前苏联的科教分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限的科研资源的分割与浪费。为了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与资源共享,中国也进行了一些政策性的调整,但科学研究和人员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与交流,还有待于国家层面的进一步推动。
三、如何解决办学经费不足问题。
受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影响的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受到了办学经费严重短缺的影响。由于资金不到位,高等学校陈旧的设备得不到更新,由于工资收入低,造成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的外流。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包揽全部高等教育经费。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这种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已经不利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因此,建立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新体制就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四、怎样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优秀人才。
90年代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不少在俄罗斯尖端学科很有造诣的教师,受到教学条件、科研资料、生活待遇的限制,纷纷出国发展。一些去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的年轻人,学成之后选择了在国外就业。2000年以来,由于俄罗斯政府下大力气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人才大量流失的状况才得到了缓解。与此相类似,中国的教师队伍在前些年也存在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科教兴国和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海外留学人员学成后归国的数量日益增多,这些人员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目前中国高等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
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出现的新变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俄罗斯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在思想观念上,批判了与集权政治、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合的国家垄断主义高等教育体制;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表现为重新调整权限,由国家集权向地方分权逐渐过渡,因而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了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型大学等多种高等教育模式。
2004年底,在俄罗斯政府的教育工作会议上,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未来改革和发展方向再一次得到确认。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继续改革学位制度,推广高等教育学士和硕士两级制度;其次,进一步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制定法规,促使科研院所的教学活动和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活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逐渐取消对高校科研的一般性预算拨款,科研经费按各高校竞争到的课题下拨;再次,实行重点大学评审制度,在高校中划分出重点大学,并对其加大经费投入。并将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细分为五大方面,即品牌竞争力、财政经济竞争力、物质技术竞争力、人事竞争力和毕业生竞争力,为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提出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我国应通过多种方式在多领域与俄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
专家们分析认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一批研究型大学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建立了比较明显的学科与人才优势,而俄罗斯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我国可以在许多领域、通过多种方式与其进行合作与交流并借鉴其改革经验。
一、克服基础研究的体制性障碍。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化与整合,尽可能减少由于科教分离带来的人员和资源浪费现象。
二、创建莫斯科大学那样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实施"双力驱动"战略,实现自由探索与导向性基础研究相结合,努力做到学科发展推动与任务需求牵引相结合,促使基础科学、技术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树立基础科学人才培养适度超前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推进教育与基础研究的结合,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保证基础研究队伍的源头供给,使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尽早达到俄罗斯同类人员的比例,即每万人口的研究开发全时人员折合数达到十分之一。
四、吸取俄罗斯改革中急于求成、转型过快的经验与教训,给研究型大学创造既公平竞争又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克服浮躁心态,创立求真探源、潜心研究、厚积薄发的学术环境。
五、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借鉴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经验,通过为每个专业制定"国家教育标准"的方式,为国家评定高等教育提供办学目标、办学效益、办学质量的客观标准,注重强调高等教育的高起点、宽基础、灵活性和多元化。
来源: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