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成为干部考核“必选项”
近年来,浙江省委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财政投入、阵地建设、干部配备、发动民间力量等方面均进行了有效探索,使农村文化建设不再“虚设”,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和载体。如台州市把这项工作列入对干部的重点工作考核目标,现在全市已有30%以上的村居有了基层文化俱乐部;嘉兴市政府出台文件,把乡镇、村、文化户三级文化建设列入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两年来,全市对农村一级文化固定资产投入达5亿多元,大大超过以往多年的总和。
为了加大送文化进农村的力度,浙江自上而下做了许多创新。如颇受浙江农村群众欢迎的“钱江浪花艺术团”,就是以文艺演出直通车的形式,轻装便捷,直通基层。艺术团总经理陆湘汉说:“农民爱看的,就是我们要演的。我们的文艺演出从未进过市区和县城,就是为农村的老百姓准备的公益演出。”艺术团自2005年7月成立到现在,观众已超过60余万人次,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在常山县招贤镇演出时下着大雨,当地百姓不仅撑着伞看到结束,还分头烧好姜汤送到每个冒雨演出的演职人员手中。
90%地域是农村、83%人口是农民的衢州市,开出了一辆“农家乐大篷车”,被群众称为“文化110、时事宣传队、文艺轻骑兵、农民贴心人”。其主要做法是:特种车辆搭建舞台,巡演乡村常年服务,全年演出200场以上,大篷车不能抵达的地方,派文艺小分队进村演出;吃住行演费用自筹,纯公益性免费服务,不给基层增加任何负担;演出节目动态管理,村民点演互动服务,200多个节目通过《农家报》向群众公布,你点我演,双向互动。同时以大篷车为平台,逐步增加电影、图书等项目,整合科技、卫生、法律等部门力量,提供综合服务。
为拓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资渠道,各级政府还积极探索个人捐资、社会筹资、利用民资等多种办法。如台州是全国首家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试点,这里村居众多,一年需放映3万场电影。其中1万场数字电影由市政府公益采购,免费为农民服务。其余2万场的电影市场则由农村数字电影有限公司组织放映员自行去开拓,各县(市、区)政府每场给予60元的补助。宁波市则把“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作为政府采购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中标的包括一批民营剧团和民营放映队。
群众参与,激活传统“草根”文化资源
更令人惊喜的是,浙江农村本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结果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资源被激活。
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吕建华在调研中吃惊地发现,在许多国有剧团哀叹没有市场时,民营剧团正在浙江的农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剧团在农村土生土长,都是农民自己的艺术团体,如今数量已激增到452家。他们长年在山区、海岛演出,每个剧团一般一年演出在200~600场左右,平均为350场以上。浙江省温州五星京剧团团长胡柳昌说:“现在温州村村有戏台,有戏台就有戏,有戏就有观众,我们是演都演不过来啊!”
由于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浙江还出现了一支“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他们既熟悉艺术,又懂得经营,像桥梁一样,把观众和剧团紧密地连接起来。如在富阳,去年农村各类经营性演出共有1200场,其中60%的演出场次是由农村文化经纪人安排的,甚至在政府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中,也总是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另一方面,由于浙江省委特别强调要注重保护农村的历史文脉,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一大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抢救、传承和开发:东阳的木雕、台州的刺绣、竹雕、石雕都在建或已经建起了艺术馆、展览馆;西湖蒋村传统的“龙舟节”、桐庐的“过时节”等等成为当地老百姓的狂欢节;在全省各项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中,青田鱼灯、余杭滚灯、海宁花灯、长兴百叶龙等一大批农民自编自演的民间艺术脱颖而出。这些散落在村坳中快要失传的民间艺术不仅在展演中重焕生机,还成为发展当地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参加了海外演出。
初尝和谐“甜头”但仍需努力
事实表明,越有文化氛围的村子,就越是乡风文明、和谐稳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台州市三门县有个人称“越剧村”的金板山村,地处海拔
尽管开局良好,但浙江省委宣传部的调查也显示,全省各地农村文化发展情况仍很不平衡,村级经济发展水平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十分明显,“较发达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认可度高达84.3%,而“欠发达村”的总体认可度就剧降为52.2%。可见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今后,浙江仍需在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薄弱地区文化建设。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