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内聚外迁”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流动,特别是青年农民家庭,大量涌向大城市“淘金”,于是造成农村许多在中小学就读的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农村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即农村“留守学生”群体。最近,民进缙云总支对当地农村一些小学、初中的“留守学生”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
现状
缙云总支在缙云县的马渡初中、凝碧初中和凝碧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已很高,如,凝碧初中有在校生498人,其中留守学生257人,凝碧小学有在校生393人,其中留守学生249人,马渡初中有在校生849人,其中留守学生335人。
据了解,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孩子”在家里只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代为抚养,这些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低下,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所谓的“隔代教育”使这些学生成了“托无定所、食无定顿、监无定人”的“三无”学生。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又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上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经过调查分析,“留守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上比较宽裕。这是他们的共性,现在农村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两个孩子,家长迫于生计,自己无法照顾孩子,于是就在经济方面给孩子以最大的满足,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给学校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
2、亲情观念普遍淡薄。由于他们与父母联系不多,有的甚至三、四年都没有联系,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了解父母,使家庭教育这一孩子成长的很重要环节缺位。
3、从众心理特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亲戚的疼爱孩子,造成这些孩子的家庭监管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长期无人约束,因此只要有群体活动就特别兴奋。集体逃学,集体偷盗,集体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
4、双休日安排无规律。因为父母双双不在家,这些孩子回了爷爷奶奶的家,也没有回家的感觉,于是就干脆不回家,造成了“留守学生”双休日的失管状态,从而也形成了一个“留守学生”犯事的高发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5、学校与“留守学生”的父母联系沟通困难。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工作繁忙,去也匆匆,回也匆匆,学校教师很难与“留守学生”的家长进行很好的沟通,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不利。
思考和建议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思想的启蒙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生活的缺陷和家庭教育的缺位,给广大“留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孩子的思想,学习,行为和心理发生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缺位。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留守学生”的父母作为打工者,远赴他乡,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为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此,他们在个人生活上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孩子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爱。
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的加大,“留守学生”会越来越多,给我们的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就会造成更大的困难。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全社会应对这个问题予以高度关注,逐步加以解决。
为此建议:
1、政府应当为“留守学生”在财政资金上设立专项经费,给”留守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如兴趣小组设备的添置,加大“食宿工程”建设扶持的力度等。
2、对于“留守学生”,教育及物价部门应当根据特殊情况,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如在双休日期间,学校可不可以给学生补课,可不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不可以“一刀切”。
3、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留守学生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
4、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市区,应该提供各种方便,认真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读问题,以减少农村“留守学生”的人数。
关注“留守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正常地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才能让他们在特殊的环境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