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浙江省委会在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的提案之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文化部提出的“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我省正加紧研究与规划,将采取各种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全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村图书馆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基层图书馆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资源的作用,更好服务于广大农村居民读者是图书馆事业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所要思考重要课题。而构建图书馆连锁服务体系是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加盟连锁的形式,形成图书馆联合服务网络,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搞活、发展和壮大农村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图书馆连锁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连锁经营方式首创于美国,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经营权为核心的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通过企业品牌与形象的扩张,而不是资本的扩张,实现比单体运营更多的经济利益。服务业的连锁经营作为连锁经营最新的拓展领域,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据国家经贸委的《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规划》,我国也将在图书报刊等行业中,推行服务的连锁经营。因此,公共图书馆服务如何借鉴和推行这种模式同样值得探讨和研究。
所谓图书馆连锁服务体系,是指由所属区域较有影响有实力的市县图书馆作为中心馆,行政区域内各农村图书馆(室)协商自愿加盟合作,所有权、财务核算相独立,分散服务,共享服务和资源,将区域图书馆资源整合成相对联合的整体,显现图书馆整体和联动服务效益,以带动地区图书馆网群的共同发展。其特点是总馆不需直接投资,即可达到迅速复制式发展,低成本扩张;各连锁分馆能充分发挥场地和资源优势,减少运行环节和降低管理成本,发挥规模服务效益。与总分馆制相比较,连锁制更具协调便利、形式灵活、操作性强等优势。实现政府投资不变,而服务得到有效延伸,惠及百万农民。因此,连锁制是一种促进农村图书馆(室)发展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二、我省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从理论上说,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由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与村级图书馆(室)三级网络构成。在上世纪五十代年未至八十年代初,一些县级公共图书馆曾广泛开展农村服务工作,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服务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县城,除了对乡镇和村的图书室开展一些业务辅导工作以及举办一些送书下乡活动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服务活动。因此,广大农村的图书馆服务工作主要由乡镇图书馆和村图书室来承担,而其中乡镇图书馆是提供农村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力量。我省的乡镇图书馆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在行政上恢复了乡镇体制,乡镇作为一级行政主体承担了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成为乡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图书室也成为乡镇文化中心的一项工作内容。乡镇图书馆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乡镇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适当的经济基础。当时的苏南经济模式地区、杭嘉湖宁绍等地乡镇图书馆发展比较快。宁波地区的慈溪等地成为乡镇图书馆发展的代表,慈溪以乡镇图书馆为依托组织农民读者协会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读者活动,从实质上看是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图书馆服务。此后,建设东海明珠工程,农村的文化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海明珠验收考核标准中图书馆建设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农村图书馆(室)是根据农村社区的性质、特点和居民读者的需求,免费为一个区域农村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休闲服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兼有规模小、针对性强、灵活多样等特点。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室的产生和发展为解决广大农民读书难的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总体上说,目前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是脆弱不稳固的,覆盖面不足,服务水平低,依靠目前的网络是不可能为广大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主要的问题:
(1)、体制不顺和合作机制创新的缺乏影响了图书馆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农村图书馆(室)个体的发展。图书馆一般按行政区划设立,因为各级各类图书馆隶属关系不同,分系统垂直管理体系,其基本特征是条块分割的多元化分散管理。整个区域图书馆之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封闭、各自为政、协调困难的局面。如农村图书馆(室)隶属于乡镇文化站,因文化站工作范围宽泛,加之不少地方文化经费不足,政策不到位,农村文化队伍待遇低且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图书馆难免沦为其附带的职责,导致了一些农村图书馆(室)难以为继。由于没有隶属关系,与市、县级图书馆之间最多只是业务上的辅导、交流与合作,没有行政及业务管理的关系。
(2)、农村图书馆(室)发展不平衡、覆盖率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乡镇、农村图书馆(室)普及率较高,如宁波地区,有比较发达的图书馆群。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图书馆(室)的发展存在着许多空白点,如苍南县36个乡镇中,仅有12个乡镇设有图书馆(室),占乡镇总数的33%;淳安县30个乡镇中只有4个乡镇有图书馆(室)。
(3)、农村图书馆(室)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大多数乡镇图书馆几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即使经济也比较发达的慈溪市,许多乡镇图书馆每年2万元的购书经费也难以保证,而在经济不甚发达,财力不足的大部分乡镇,图书馆根本没有固定购书费,只有在检查验收图书馆时突击购买一些图书。由于经费得不到保障,有些地区的乡镇图书馆的图书保存量实际处于徘徊姿态。例如永康市在1983年统计,乡镇图书室图书保存量有16万册,而1993年统计只有6万册,近几年藏书有所回升,但还没达到1983年的水平。
(4)、管理水平低,服务手段落后。最突出的问题是开放时间短,开放时间不正常,有些农村图书馆实际上是有其名无其实,长时间处于空关状态。苍南县现存的12个乡镇图书馆中能维持开放的只有5个,这种状况在许多县是普遍存在的。以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杭州萧山区为例,据萧山图书馆的调查,农村图书馆(室)的借书量不断下降,有些甚至年仅接待读者仅30多人次,村级图书馆甚至平均每周仅开放16.5小时,服务能力弱化,运转困难。而在能坚持对群众开放的图书馆中,其服务手段二十多年几乎没有发展。
三、构建图书馆连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在新形势下图书馆资源服务要贴近农民,深入农村,需要探索适应农村广大农民文化需求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新的发展模式。图书馆连锁服务体系的构建则适应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它以乡镇村图书馆(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资源流动共享等为主要服务手段,以服务广大农民为主要目标,用城镇文化辐射、带动乡村文化发展,形成以市县图书馆为核心,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图书馆(室)为基础的公共服务网络,统筹整合城乡图书资源。为此建议:
1、转变体制模式,变市县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连锁总馆),乡镇村图书馆为中心馆的分馆(连锁分馆)。
市、县级图书馆相对而言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较丰富,专业技术力量也较强,而乡(村)一级图书馆(室)由于能够从其所属的基层政府组织获得的财政投入很少,再加上人才、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因此资源贫乏,技术薄弱,管理无力。让市、县级图书馆打破行政体制上的束缚,获取乡镇图书馆(室)的“合法领导”地位,成为全市、县城乡图书馆理所当然的管理中枢(连锁总馆)。变现有乡镇村图书馆(室)为市、县级图书馆的分馆(连锁分馆),变分散的行政管理为集中的行业管理,使各种业务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使图书馆的服务树枝状地覆盖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2、实行通借通还,建立统一的图书馆连锁服务网络平台。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将为农村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生动、快捷的传播方式将为农民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提供极大便利。构建图书馆连锁服务要结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建立“图书馆连锁服务网”作为网络管理平台,市、县、乡镇村图书馆组合成一个管理和资源高度共建共享的网络体系,实行文献借阅的“一卡通”,各图书馆(室)通过连锁加盟形式,实现图书馆资源的统一调配,图书可以通借通还,任何一个公民,在这个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服务窗口,都可以享受到网络中所有图书馆的资源。中心图书馆可以根据网络中每个图书馆(室)的借阅情况及时作出适当调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服务功能。
3、实行中心图书馆(连锁总馆)统一管理、运转,构建新型图书馆联盟服务体制。
构建图书馆连锁服务体系,以地方政府拨款为主,坚持免费服务为原则。中心图书馆(连锁总馆)具体做好规划部署、组织推动和业务指导工作,采取“联合图书馆、流动公益讲座网、流动展览网、流动培训网”等服务方式,通过“图书馆连锁服务网”平台,形成相互联通的工作机制,同一辖区的城乡图书馆由总馆实施书刊文献的统一采访,集中编目后流通到各图书馆(室),这样有利于城乡协调,促进图书文献合理布局,实现文献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减少重复,使乡镇图书馆(室)的图书更新速度与城市公共图书馆保持同步。一馆的资源发挥多倍的效应。通过开展广泛的咨询、交流和培训活动,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满足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的要求,如举办农技培训、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开展科技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料收集等服务。
构建图书馆连锁服务体系以新理念成就大服务,以联合形式广泛服务农村,如果说大型的图书馆是区域整体文化网点布局的重要节点,那么“存活”于农村社区、给农民贴身服务的小型图书馆(室)是则是具体触角。只有“大”、“小”结合,“长”、“短”互补,使大型的图书馆网点深入、服务延伸到各农村社区,使遍布城乡的农村图书馆(室)更具活力,图书馆事业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