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教育:应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

    青少年教育是一个永远受关注的话题。日前,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知名学者和教育专家林格的两本有关教育的图书《教育是一种大智慧——给父母和教师的76个建议》以及《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两本书一推出就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在一些网站,有关跟帖多达几万字。

    在《教育是一种大智慧》一书中,林格认为,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有了大智慧,即便孩子是班上最差的,他依然可以有辉煌的将来;没有大智慧,即便孩子成绩再优秀,将来也不可能有大出息。因此,所有的父母和教师都应当重新来学习儿童教育这门专业的功课。

    而在《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一书中,他打破以往枯燥的说教,以一种活泼的方式,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在短短21天内培养一个可以使孩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除了“21天训练方案”外,还有评估方案,配有“主题延伸阅读”等。

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的问题不容忽视

    记者:您在《教育是一种大智慧》中提出的建议,既有教育理念,又有案例分析,还有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其实,教育究竟是智慧,还是技术,历来就有争论。请问,您是怎么看的?

    林格: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生长,教育学首先是一种人本主义哲学,其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的生长、发展及幸福”。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智慧,而且是大智慧。之所以说是“大”的智慧,是因为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大教育,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你所说的技术问题,实际上是教育的手段问题,如果理念不正确,技术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反复强调,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比掌握任何一种教育技术都重要。

    记者:和许多谈教育的书不同,您特别强调教师需要了解和运用这些教育理念。为什么?

    林格:我觉得,在当前,教师更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很多家长觉得把教育的任务交给学校就放心了,实际上,很多教师并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观的训练,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的问题不容忽视。

我所说的软技术是相对于经典教育手段而言的一些“武艺”

    记者:但是,不可否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技术也很重要,因为,技术让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我知道您曾经提出过“软技术”的概念,这又是指什么呢?

    林格: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育目标至少包括两个:如何发掘人的潜在价值、潜在能量以及如何做人。我们在科学的教育观基础上,会形成一些技术,我所说的软技术是相对于经典教育手段而言的一些“武艺”。我们知道,经典的教育手段包括四个方面:讲授、答疑、作业、考试。软技术则包括更多,如:评价、言教、身教、体验、活动成长、赏识、惩罚、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家校合作、情绪疏导、环境熏陶等。

尊重、自我、责任和公平是现代教育观的四块价值基石

    记者:就您的理解,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石是什么?

    林格:我认为是教育观。结合这些年的思考,我基本上理解了现代教育观的四块价值基石。一是尊重。尊重应当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这是教育观的开始。北京东城区进行了十多年的“尊重教育”的实验,效果很好;二是自我,包括自信和人的自主性。自信是人格的核心,人的自主性,则是一切教育的意义和指向。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三是责任。人是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的。所以,抓住责任这个基本价值观,教育的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四是公平。公平是社会的现代性之一。不管针对教育对象还是教育体制,公平,保证了大多数人的权利,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根本要求之一。

    记者:在《教育是一种大智慧》中,第二章“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的内容好像讲的是大道理,很难引人注目,但我却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阐释,您认为,人的发展规律是指什么?

    林格:教育是关于人如何发展、如何帮助人获得幸福的哲学。因此,开展教育活动必须以人为中心,甚至应把人本身作为最终目标来追求。因此,如果开始接触教育,提高个人教育素养的第一个任务是,学习以“尊重”作为基础的教育观,第二个任务,就是掌握人的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否则有什么资格谈教育?我列举介绍了一些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人的发展是呈阶梯式的”,“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潜意识”,“生物钟”等,这些规律都是在心理学、生物学、生命科学领域得到过验证的。

善待并协助完善孩子的个性,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惟一出路

    记者:我注意到,在其中一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文字:让孩子在接受固定的学校教育的同时,又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良好个性,才能使他在将来工作后不只是去“红海”中激烈竞争,而能开创自己的“蓝海”。我想这里面包含了您的很多思考。

    林格:不可否认,“蓝海”理论在打造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我有一句话,所有人的成功都是个性的成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善待并协助完善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也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惟一出路。

我更重视实践和效果,书斋里的教育是没用的教育

    记者:记得您以前曾经写过一些深奥的教育学著作,而这次推出的两本书,我个人感觉,显得有些浅,一看就懂,我想知道,您为什么会选择这种表达方式?

    林格:因为,教育的问题谁都可以说上几句,所以,如何表达真的是一个难题。我之前曾经写了一本很深奥的关于教育原理的书,结果没有人愿意读。我后来重新思考了如何进行教育学方面内容的书面表达,尝试着借鉴李泽厚式的描述研究方法,侧重案例分析,而最后把操作性作为落脚点,提出具体建议。我对自己文章的要求有三条:从来没想到,再也忘不了,用起来真有效。我希望能够让读者在领悟这些教育理念之后找到自己的方法。

    记者:可以说,《教育是一种大智慧》是您一个时期有关教育研究的一个总结和梳理,那您下一步的思考方向有哪些?

林格:该书是8年来对教育思考、研究的一个总结,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但至少是一个综述,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这本书已经从不同的角度上涉及了关乎中国教育命运的六大教育理念系统:养成教育,和谐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启发教育,生命教育。将来我还会将它进一步深化、系统化。我下一步的思考方向有两个:一是如何跨学科。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上,借助营养学、神经学、儿科等学科的角度和研究优势,向教育的纵深处探究;二是如何设计一套符合“超前一步”指导思想的儿童发展操作系统,做工具箱的研究。但我大部分的工作仍然会集中在中国本土化先进教育理念的孵化和传播工作上,这是教育行业的“芯片工程”。我更重视实践和效果,书斋里的教育是没用的教育。  (记者 桂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