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省委会要闻
[全国两会] 王旭烽:关于建造豪华政府办公楼所的思考--选自王旭烽“两会”博客

链接:更多内容请看:王旭烽“两会”博客

 

温家宝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鼓掌达三十五次,有几次特别热烈,其中包括这样一段:现在,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群众反映强烈。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制止。要严格控制行政机关新建、扩建办公大楼,严禁建设豪华楼堂馆所,切实规范公务接待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

回驻地翻阅报纸,读《新华每日通讯》,见有大半版图片,仿佛是呼应政府报告,全是豪华政府机关办公楼所,定睛一看,最豪华的那一幅景象,正是我曾经去参观过的。几年前曾有一次基层参观活动,其中也安排了那幢政府机关大楼。起初我觉得一个办公地点有什么好参观的,到了那里,才应了一句著名的小品台词:那确实是“相——当——”(用宋丹丹的口吻)的豪华。听说,光是那从外地移植过来的热带大树,一株就有十几万。

我清楚地记得,同去的作家同行们,当场就有很直接批评这种现象的。

小组讨论会上谈及这一现象时,大家对此达成共式,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建设节约性政府肯定是宗旨。在如何建设节约性政府上,大家也有着自己建议,由此我想到,政府机关办公楼,难道不可以建造的既节约又美好吗?它是完全可以造得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产生精神和物质效益,让中外游客们去参观,进入历史,流芳百世。现成的例子其实也是摆着的,故宫难道不也就担负起清政府的办公职能吗?包括中南海,我二十年前也是去参观过的。国外只举美国白宫一个例子就够典型了。

所以又好,又节约,又体现民意,又功能其全的政府办公场所,相对来说,也不是不可以实现的。多年前我曾经去过日本京都,到市政府,走进正大门的大厅,我以为到了一个博物馆。大厅当中就是一个大沙盘,是对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的主要直观介绍,而四处墙上到处布挂的都是当地的人文实物展示,这对一个如我这样曾经有博物馆工作经历的人,实在是感慨有之。另外,让我感到新鲜的是政府的办公方式,大厅后一半全是畅开的各种机构,像个大商场,政府公务人员就像服务人员在柜台后面,而那些来与政府打交道的人就像顾客,想要做什么就往那个柜台走。大厅里有许多地标引路线与箭头,告诉你怎么找目标。

由于各个不同的办公机构之间没有墙,工作人员在做什么大家一清二楚,一杯清茶一张报纸是不可能的,利用上班时间上网啊,煲电话粥更是不可能的。服务对象要盖个章什么的也很方便。我当时就被这样的办公设施安排吸引住了,还试图“洋为中用”一回。前几年到浙东一个著名的小镇去参观,小镇专产袜子,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袜子都从此出。他们正在建造镇政府办公楼,我就建议,能否把政府办公楼设计成袜子形状,把政府和博物馆的功能合二而一。别小看袜子,圣诞老人每年都是趁着雪撬带着塞满礼物的袜子为孩子们带来礼物的呢。袜子又小又软,往墙上一挂,又漂亮又有装饰性,所有来政府办公事的人都成为袜子文化的接受者。本地政府的工作业绩、袜子企业的全貌都能在这里呈现,有关袜子的文物,资料也都有个地方集中,参观者们看了那么多的袜子,会买,甚至会去从事袜子产业,这个小镇就会形成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线。

我觉得这个主意还有点创意,但也明白其实是不会实现的。人们一般认为,政府办公地点,不管大小,就是“庙堂”,事关正统庄严,岂能兼而有之。然而我还是不死心,趁这个机会再次呼吁,政府办公大楼也是城市乡镇的建筑一部分,在制止豪华奢侈的同时,也要展示这个城市的风貌品格,是可以丰富多彩的。

当然,节俭也自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风貌,前年我去了一次古巴,在那里去了他们的“全国人大”,也就是一楼一底一个门面大小吧,但他们的谈吐礼节,真是热情有度,不失风范,使我对这个从小听说的“要古巴不要美国佬”的南美洲国度的人民从此充满崇敬。我也曾经作为随行人员去过西班牙的国家新闻出版局局长办公室,就是大楼里的一个套间,外面是一个很小的会客厅,旁边是个更小的秘书办公室,进了局长办公室,也就二十平方左右,墙上挂着立体派的画,局长和我们随便往沙发上一坐,谈得却是重大的两国之间的文化出版交流事项。事情谈完,宴请什么的是绝对没有的,局长站起来把我们送到自己的门口,我们就拜拜。前后不到一个小时,欧洲与亚洲之间两个文明国度的国事就谈完了。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文化自信。

所以,如何建造政府办公大楼,好象是一个经济和作风问题,实际上深层次的,还是体制问题,观念问题,文化问题,也是要综合治理才出效果的。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