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乐观者的眼里,贫困学生上学,似乎在钱这方面已不成问题——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已有“两免一补”,大学阶段有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政策。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按照新的资助政策的要求,今后各级财政每年用于助学的资金投入将达到300亿元左右。
在这种环境下,已在扶贫助学道路上为贫困儿童、少年、青年奋斗了18年的中国青基会,还能再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类似“希望工程”的种种公益活动是否已到了画句号的时候了?
“希望工程不会结束,并且还任重道远。”青基会常务副理事长顾晓今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工程的服务今后将全面升级,由“救助”模式转为“救助+发展”模式。
她说,首先,从助学资金来说,尽管国家助学金覆盖了20%的高校就读学生,再加上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政策,使得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走入校门,但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的资助标准,相对于实际所需学费和生活费来说,还有不小的距离。
其次,许多受助生从农村迈入城市高校,一切都很陌生。困难不仅来自资金,还有心理压力和能力不足。他们特别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渴望提高自身能力,尽快消除精神层面的“贫富差距”。
另外,“希望小学”也普遍存在“继续发展”的问题。因为地处偏远山村,学生可享用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针对这些需求,青基会将帮助贫困家庭学生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改善其成长环境,发挥民间组织的社会倡导作用。
18年来,秉承“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的宗旨,希望工程共投入资金35.19亿元,建设了13285所希望小学,帮助30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解决了“无钱上学”的问题。去年青基会与央视合作主办的“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迄今已资助贫困大学新生3.8万人。
在社会公众眼里,希望工程的标志性符号就是“救助”。这种救助,今后还会继续以“送钱”的形式保持下去吗?
顾晓今说,青基会今后将把希望工程的“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此举标志着希望工程的动员和服务工作的全面升级,即以“帮助贫困学生上学”为主要目标,向关注其“提高能力”和“获得发展”转变——不仅“授人以鱼”地给读书钱,更要通过“授人以渔”使其自主发展。通过物质、精神多方面的持续扶持,帮助受助学生和希望小学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倡导“助人自助”的公益理念和模式。
顾晓今介绍说,希望工程全面升级,还包含了“公益产品升级”:在援建希望小学的基础上,开发了希望工程教师培训、希望工程图书室、希望工程电脑教室、希望工程快乐体育园地、希望工程数字电影院线,以及希望小学校园歌曲等产品。在原有资助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和提高能力的项目模式。同时增加了到希望小学担任希望教师的志愿服务内容,为大众参与公益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此外,以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客户服务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质量升级”,也成为希望工程全面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中国青基会将继续肩负‘通过资助服务、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使命,以‘更接近受助人、更具影响力、更高服务品质’为价值追求,忠实履行民间组织的责任,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顾晓今说。(宋广辉 李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