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工作为例,对各民主党派在对口省份开展专项民主监督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及工作方式进行详细考察,并对上述工作实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民主党派在本轮专项民主监督工作中具有因实定题、因题建制、因事施策、因地制宜的特征,形成了聚焦地方重点生态问题、发挥科技人才作用、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监督效能等工作经验,这种通过深入调研和建议式监督协商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民主党派 专项民主监督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新型政党制度
民主党派专项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体现,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共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2021年,各民主党派受中共中央委托,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专项民主监督。自活动开展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思想上高度重视,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对民主党派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的工作实践进行考察分析与经验总结,有助于推动专项民主监督工作实现新发展,谱写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的新篇章。
一、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的比较分析
(一)因事定题:民主党派专项民主监督的工作内容各有主线
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工作中,8个民主党派围绕对口长江流域9个省市,结合地方具体实际,制定了开展民主监督的重点方向。就其内容而言,民盟、民建与民进等主要基于对口地区特殊的自然风貌与水文环境,针对性地选择调研方向,并分别将磷石膏的处理与综合利用、鄱阳湖地区的水污染防治与保护、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重金属污染整治等作为民主监督的重点内容。民革、农工党、致公党与台盟等则是着眼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多层次、系统化的民主监督。其中,民革依托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统筹湖北省长江流域城市生活、渔业养殖与港口航运等领域的环保治理项目开展专项监督工作;农工党聚焦苏沪等地农业农村与长江沿线工业园区的污染状况,展开部门合作,通过长期的定点检测收集精准数据助力民主监督;致公党中央围绕城镇、工业、船舶港口、塑料垃圾污染防治等内容推进全方位的民主监督工作;台盟中央聚焦重庆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深入开展民主监督访查调研。而九三学社则将专项监督的重点内容确定为水利水电工程等设施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何协调其供电、供水、抗洪等社会功能与绿色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因题建制:民主党派专项民主监督的组织体系各有特色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开展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主席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制定印发具体工作方案,并召开部署会、动员会,对长江生态环境民主监督工作的性质定位、工作方向、工作重点等提要求、作部署。例如,民革中央对口湖北省相关地区组建了9个监督调研组,构建“1个领导小组+1个专家顾问组+1个工作小组+9个监督调研组”的“1119”工作组织体系;民进中央由主席亲自带队进行调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挥组织协调服务功能,在实地考察、监督过程中,民进江西省委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系当地有关机关、科研院所与企业等开展联合调研;在民建中央的组织与领导下,由民建湖南省委担任专项民主监督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基本实现对洞庭湖水域的全域走访;台盟中央建立联络员和专家智库两支队伍,打造多级监督力量体系促进监督效能提升。通过完善组织体系,加强统筹调度,发挥多方力量,强化队伍建设,各民主党派不断夯实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中的履职基础。
(三)因事施策:民主党派专项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各有侧重
各民主党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要求,在深入调研了解具体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为民主监督工作提质增效。例如民盟中央通过设立环保治污“科技小院”来发挥专家优势,破解高原湖泊污染治理难题;农工党中央在长江生态保护专项监督工作开启后,组建了由199位行业专家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并与国家级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长期定点监测;九三学社组织社员专家队伍利用问卷调查展开专题研究,通过技术对接破解治理难题;致公党中央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对安徽省长江中游地区实现全程实时监测;台盟中央持续优化“网格化、覆盖式”监督模式,建立涵盖组织协调、信息沟通、力量参与、成果反馈等“全过程闭环”的监督运行机制,促进监督效能提升。
(四)因地制宜:民主党派专项民主监督的实施效果异曲同工
在为期两年多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发挥特色优势,深入一线调研,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如民革中央根据大数据镜像系统提供的动态监测信息,提出多条意见建议、社情民意信息和监督报告,为湖北省改进和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支持;民盟中央发动专家研发磷石膏处理技术,为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及有效施行提供了参考;民建中央重点围绕洞庭湖生态保护,深入总结“变废为宝”的生态治理经验,缓解湖南省域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张力;民进中央邀请专家对水资源统筹与集约利用开展长线研究,为江西鄱阳湖水域生态治理提出了众多针对性的监督建议;农工党中央发动长江流域农工党11个省级组织开展联动调研,集聚全党之力研究水体生态修复,形成苏沪长江生态环保合力;致公党中央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和座谈会等形式重点研究农业水资源系统的改进提升,为破解安徽省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建言献计;九三学社中央围绕梯级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问题组织科研院校相关专家开展针对性专题研究,并积极与四川省委、省政府进行技术对接,实现科技赋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台盟中央聚焦影响长江生态环境的“八类”情况,广泛汇集信息并促进成果转化,重点破解重庆地区的消落带和江心洲的污染治理难点。这些宝贵的探索为总结全球流域治理的中国经验,提炼中国方案提供了可能。
二、民主党派专项民主监督的经验总结
(一)立足现实精准发力聚焦地方重点问题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不同流域不同地区的污染程度和污染原因有所不同,各地的监督重点和策略路径也就存在很大差异。各民主党派在中央的指导下,立足地方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省域地区最为严重突出的生态污染治理问题,明确年度监督重点内容。如民革、民建、民进与致公党等对长江中游地区因渔业养殖、港口航运和重金属开发产生的污染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就切实保护鄱阳湖、洞庭湖等淡水湖水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农工党中央则是基于长江流域尾端的发达地区,注重关注当地复杂的人地冲突与工业污染。通过进行针对性专题调研研究;九三学社与台盟中央着眼于长江上游地区特殊的高原环境与梯级水电工程,就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与动能利用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多力量参与、多领域视野关注的常态化监督体系。各民主党派能够实现精准发力,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思路对策,这为党和政府进一步改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支持和参考。
(二)充分利用专家优势发挥科技人才作用
我国各民主党派不仅在界别构成、人才结构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而且各自关注、履职的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就使得各民主党派在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时可以充分发挥党派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从而从专业性的视角发出,发掘现象之下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意见建议。在本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中,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与科技效能,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高质量的对策建议。例如,民革充分发挥自身在社会法制领域的特色优势,成立专家顾问组,持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问题;民盟盟员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比例很高,在专项监督过程中,民盟中央便充分组织科技人才参与,研究破解洱海保护和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的难题。通过在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时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各民主党派能够明确监督重点,找准监督方向,创新工作方法,实现民主监督效能的最大化。
(三)重视监督团队组织建设打造优质高效平台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其复杂性、专业性的特点,对各民主党派的监督质量和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监督团队组织建设,打造优质高效平台是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是实现监督有效的重要基础。比如,农工党中央组建了由党内专家组成的专项工作组,提升民主监督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九三学社通过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团队和服务保障团队,明确工作方向,严格责任划分,确保监督工作求真务实;台盟中央在工作中建立了数量庞大的联络员队伍并加强日常联系,拓展了知情明政的广度、深度。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过程中,各民主党派注重监督团队的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民主党派组织协调、实地调研、报告撰写的能力,锻造出了一批高效民主监督队伍,保障了民主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注重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民主监督效能
大数据思维是建立在互联网发展基础上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是一种总体的、动态的系统思维模式。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意味着参政党对民主监督职能的认识不再是依据以往那种碎片化的随机抽样的少量样本,而是对监督对象、监督效果的总体数据的收集和研究,能够更为完整地反映执政党与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民主党派的专项民主监督不再是以某一固定时间点截取的数据信息为全貌,而是既研究监督对象、监督客体的横向发展水平又考察其纵向的动态发展速度,概括出总体态势和未来趋势,进而提升民主监督的针对性和预见性。长江生态保护专项民主监督的实践表明,不断完善民主监督的配合和合作机制,紧密联系各基层单位,借力“互联网+”手段,搭建民主党派专项民主监督信息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征询民主党派成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对专项民主监督的真实评价,可以有效赋能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全过程,推动民主监督各个环节的及时调整和优化,从而推进民主监督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三、结语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既是中央赋予民主党派的光荣任务,也是对民主党派监督能力的考验。各民主党派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工作中,展现出新时代参政党勇于担当、认真履责的精神,形成了众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监督机制。总结此次专项民主监督的经验与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二是把握专项民主监督的定位和内涵。民主党派专项民主监督既是政治监督,也是具体专项工作监督。政治监督需要坚持政治原则,担负政治责任,切实把握监督的方向、原则和力度。专项工作监督需要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做到“能监督”和“会监督”,让专家和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的释放。三是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深入调查研究。四是以建议式监督的方式提出切实可行建议、协商解决问题。总之,民主党派开展专项民主监督,需要把中共中央最关注和地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聚焦共性问题、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形成高质量的监督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