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会员风采
张海生:护你成长 助你心安

202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宣传主题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日前,省委会宣传部就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程采访了民进会员、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张海生。

                  

1-1.jpg


张海生:民进浙江省委会委员、杭州市委会委员、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支部主委,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博士,副教授。CSNP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联盟委员、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学会儿童精神障碍学组委员、浙江医学会老年精神障碍委员会常委、杭州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委。视频账号“心理科医生张海生专注儿童青少年”,致力于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科普,获评第四届“浙江有温度的好医生”。


Q:张主任您好,能否请您介绍下心理医生的工作日常?

A:心理门诊是一个非常富有人文关怀的诊治科室,心理医生就是要把各种心理问题变得科学化。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甄别”,运用各种科学方式确定来访对象是否患有心理疾病;通过深入沟通了解,和患者一起找到疾病的根源;干预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让患者有所好转。当然我们的服务范围也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关注患者的整体心理状况、后续的饮食作息等等。

以我们今年新设立的“青少年厌学干预门诊”“学习困难联合门诊”为例,就是希望把超早期识别技术和最新的治疗理念带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孩子“厌学”,家长看到的表象是孩子不愿意去学校了,但实际上,厌学只是一种表象性症状。基于我们之前的研究,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恐惧、校园霸凌和在学校里学习困难;此外,一些孩子性格敏感多疑或者心智发展不成熟,使得他们更难融入群体生活,这也是厌学的重要原因。找到原因,有效干预,这样孩子就能有所好转。当然,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只是不喜欢在学校进行标准化学习,他们自己学习也能学得很好。


Q:您能介绍一下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吗?

A: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在17.5%左右,而全球这一比例更高,在20%左右。从数据上看,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件坏事,恰恰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被大家重视,教育部门、社会机构开展各种调查的频次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数据反映还是主观感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比以前确实有所提高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过去人们觉得心理问题等同于严重的精神疾病,耻于谈论,但现在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个可以被科学理性解决的问题。就像上午的门诊,我总共接诊了70多位病人,一直看到下午2点。这种现象间接表明在心理疾病中极为常见的“病耻感”正在被祛除,人们开始直面自己的问题,不再忌讳寻求专业的帮助。


Q:通常青少年出现什么表象时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A: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心理疾病的诊断是有标准的:

首先是医学标准,看机体的功能是否正常。如心脏是维持机体运作的,如果机体无法运作,那么心脏可以被判断为有问题。心理问题同样有客观指标,比如说反映脑功能情况,我们会使用智商量表,测试反应速度、记忆力、知识掌握能力、推理能力等,如果评估结果超过了正常区间,就会判断其脑功能可能有问题。

其次是社会标准。一旦进入社会,每个人都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求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认可的方式和准则。如果一个孩子,智力正常、身体状况良好,就是不能在学校学习或者融入集体生活,也可以判断其心理可能有问题。

然后是经验标准,家长可以观察孩子和一般孩子相比是否存在异常或是与之前的行为相比是否存在异常,比如不会说话或者表达不畅,反应迟缓或者记忆力没有别人好,注意力缺陷无法维持正常学习等;另外就是所谓的“情商”,如情绪识别能力、控制能力和表达能力比一般孩子差等等。

最后是主观感受,以主观体验为标准进行判断,如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感,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等,通常认为心理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


Q:您在门诊中遇到的较为常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哪些?

A: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最常见的还是和学业、人际关系有关。从表现上看,主要有“学习障碍”,比如对数字不敏感,出现计算障碍;无法想象立体空间,有空间障碍;还有的是读写障碍等;其次是所谓的“厌学”;再有就是常说的“青春期叛逆”带来的封闭、对抗甚至激烈冲突,家庭关系紧张等。此外睡眠问题、成绩下降等也是稍大一些的孩子来看病的原因。除部分人群确实存在身体功能上的问题外,更多的是家庭、社会以及孩子自身原因叠加才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心理疾病现象。


Q:作为专业人士,您如何看待“青春期叛逆”?

A: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肯定会和小时候的言行有所区别,大部分孩子都会有“青春期叛逆”阶段,只是表现轻重程度所有不同。有时候孩子“不听话”啊,“顶嘴”啊,就是一种正常的青春期现象,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进而如临大敌。

医学研究发现,成年人许多心理疾病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青春期,因此需要关注青少年青春期心理健康。家长或者孩子觉得需要心理干预就要及时就医,不能讳疾忌医,更不能消极等待,认为孩子长大了度过青春期就会好了。当然也不宜过于关注,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冲动,有时和同学发生纠纷,在没有发生严重伤害的前提下,孩子完全可以自行解决矛盾。但现实中,双方父母、老师、学校都可能参与到这个事件里,就把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了,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困扰。因此,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要学会区分孩子间日常的小摩擦与真正的人际关系困境,也就是区分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干预。


Q:您认为应该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A: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最重要的就是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如果家长的期待是一种高标准,那么孩子没有达到一次家长就会失望一次,期望过高就容易一次次失望,进而造成孩子压力过大,家长焦虑过度。反过来看,孩子对家长的成长没有“期待”,家长的每一点成就都会让孩子“喜出望外”。

在门诊中,我们经常发现家长认为孩子与自己的期望不匹配,或者家长本身接受过高等教育,就觉得孩子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有未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期待,因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60%。对于已经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我们建议家长暂时彻底放弃对孩子的所有要求和期望,以看病为首要任务,这样孩子才能放松下来,从而康复得更快。

其次是要做到真正地理解和接纳。比如孩子们爱二次元,如果不去了解就否定他们的爱好,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心理医生不只是治病,更要懂人心,家长同样如此,才能找到通往孩子心灵深处的路。


Q:关于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您对学校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A:医学界有句话,叫做“世界上最好的药物就是医生”。患者遇到问题向医生寻求帮助,医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用心倾听、对症下药,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师生关系同样如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建立某种机制,适时评估师生关系,发现师生关系紧张就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来降低发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其次是希望每个老师都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学找到答案甚至获得解决方案。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获得进步,对老师而言也是具有正向激励意义的。

再次是心理健康进校园,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也不能忘记老师们的心理健康,了解老师们的需求。老师的幸福感不仅仅来自工作,也来自生活,老师也需要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学习各种人际交流技巧,平衡好自己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应对心理困扰。


Q:您的本职工作那么忙还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A:目前心理学在我国的普及范围并不广泛,我希望能把真正有用的心理学知识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大家。有些“伪科学”“伪心理学”或者“心灵鸡汤”听上去很舒服,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

随着网络的发展,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我希望用年轻人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知识,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自我反省和觉察能力是一个人心智化水平的表现,如果心智化水平较高,他就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元认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希望能努力培养孩子们认识自我的能力。

从学习动力来说,我们也想让孩子知道,学习并非是因为要比谁强,先让孩子们看到自己,才能看到自己身上更重要的使命。使命感能让孩子承担责任、探索未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拥有家国情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

最后,我也希望通过分享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识别孩子的心理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策略,应对孩子出现的情绪变化或行为问题。只有心理医生、学校、家长各司其职,避免将社会问题医学化或者将医学问题社会化,才能帮助青少年更好成长。

编辑: 李星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