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会员风采
周向阳:他的镜头里藏着一部“嘉善往事”


近日,嘉兴日报整版报道民进嘉善县委会原主委周向阳的相关事迹故事,标题为《定格人间烟火,见证时代变迁!他的镜头里藏着一部“嘉善往事”》。

周向阳,土生土长的嘉善人,从事摄影四十多年来,他的脚步遍布嘉善每一个村镇,他的镜头记录下嘉善的前世今生。他的作品《传家宝》《西塘的老人们》《迷人的西塘之夜》《传承》《最后的窑工》等在国内外摄影大赛中屡获殊荣。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千年窑乡干窑等特色古镇,通过他的镜头被世人熟悉;嘉善田歌、泥塑、嘉善宣卷等非遗项目,在他的胶片中定格。

几十年如一日,周向阳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摄影事业,献给了家乡:“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摄影;我摄影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我的家乡。”


怀真情,出珍品

上世界80年代初,相机还是一个奢侈品。因为在嘉善县文化馆工作,周向阳成了全县较早接触摄影的一批人。

“当时我的工作是布置沿街宣传橱窗,拍摄一些城乡发展面貌、先进人物、文艺宣传活动等等。从构思、拍摄、冲洗,到曝光、成片,看着自己捕捉的镜头定格成为照片,那种期待、惊喜和满足感让我痴迷。”

对摄影的热爱,就这么悄悄萌芽。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周向阳扛着相机到处跑,孜孜不倦地捕捉各种美好的画面。“相机可以借,胶卷得自己买。当时一个月28块钱的工资,除了吃喝,基本全花在买胶卷上了。”

跑着跑着,周向阳的镜头扫过了嘉善各个角落。

尚未开发旅游的古镇西塘,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小时候,我就喜欢写写画画,每次看到美院的学生写生描绘西塘的青砖黛瓦、深深小弄、小桥流水,就非常羨慕。当我学会了摄影,我便试着用镜头记录西塘的美。”

1986年,周向阳以西塘为题材的黑白照片作品《月是故乡明》在省级摄影展获优秀奖,他从此正式踏上专业摄影之路,对西塘的热衷也一发不可收拾。

西塘的春夏秋冬,日出日落,年复一年,周向阳记录了西塘古镇的原貌和旅游开发的新貌。文化老人、百岁老人、儒商老人、茶馆老人、理发老人……照片中那些生活着老人们更是作品的灵魂和精髓。

西塘的故事随着边保护边开发的进程变得远近遐迩:2003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年入选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

周向阳对西塘的镜头也随着他的眷恋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用大画幅相机展开创作,用蓝晒法在宣纸上制作照片——他耗时四年打造摄影手工书《西塘》,在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中成为唯一入选的年度摄影手工书。

怀真情,出珍品。当别的摄影师全国各地搜罗稀有风景的时候,周向阳的镜头始终对准家乡。几十年下来,他的胶卷记录了一部“嘉善往事”:80年代末乡镇企业蒸蒸日上,农家姑娘走进工厂当工人;90年代初粮食成熟季节,农民自豪交公粮;1991年,两万嘉善人民开挖太浦河;1993年嘉兴首届农民运动会;1998年,体育彩票发行首次来嘉善……

为什么只拍家乡?业内专家的点评或许可以替他回答:“正由于他对养育他的这块土地和乡亲充满感恩之情、眷恋之情,才会乐此不疲地深入家乡每个角落,接触那些平凡但又是他深深热爱着的普通老百姓。正是这种情怀,支撑着他数十年如一日激情创作”。

守匠心,敬非遗

如今,智能手机开启了全民摄影时代,但周向阳仍然偏爱着传统木质大画幅相机。尽管它大且笨重,每次只能拍10张照片,从组装调焦到拍摄都颇费功夫,甚至光冲印还要好几个小时,他依然钟爱。

“用最传统的工艺拍摄冲洗出来的照片,可以存放100年以上不褪色,这不是现代数码相机可以做到的。”周向阳说。

的确,时代发展得很快,但有些“老底子”的东西,永远无法取代。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周向阳也坚持用他的“老家伙”,为“老底子”定格。

省级非遗项目嘉善京砖制作技艺便是其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沈家窑出窑的日子,30岁出头的周向阳第一次走进窑墩。窑墩里热气逼人,窑工们打着赤膊,油光光、湿漉漉地喊着号子,五六十斤重的京砖在他们手里有力地起伏。壮观的场面让他多年难忘。

窑墩,曾在嘉善境内干窑、洪溪、西塘等地沿河的地方随处可见。历史悠久的嘉善窑业始于唐代。宋建都临安所用砖瓦均出自嘉善干窑。可是到了21世纪,因时代的发展和年久失修,窑墩一座座消失,窑业从业人员骤减。这时人们才发现,史称“千窑之镇”的干窑,保存下来的土窑墩仅仅剩下了两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沈家窑就是其中之一。

看着身旁的相机,周向阳意识到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于是,一个独特的拍摄计划诞生了。2005年起,周向阳频频去窑墩,背着相机的他成了沈家窑一景。窑工们与他日渐熟悉,他也熟悉那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工种、每一道京砖烧制工序……

越熟悉,周向阳越觉得其中博大精深:“一窑漂亮青砖的诞生离不开烧窑师傅的经验、技艺和艰辛的付出,也离不开天时和地利。就像一个传奇,从唐宋走来,走到了现在。纵然历史的尘埃正在将它湮灭,但它的魂魄可以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历时十多年,耗费10多万张数码相片和上千张大黑白底片,周向阳完成了《最后的窑工》摄影集,手工书《沈家窑》,窑工们的精干、京砖制作的奥妙,真真切切留在了相纸上,成为宝贵的历史档案。

此后,周向阳又陆续拍摄了嘉善田歌、剪纸、泥塑、嘉善宣卷等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用镜头和影像,让那些饱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文明鲜活留存。为了拍到珍贵的画面,他曾把冰天雪地里长时间蹲守,按快门的手指几乎冻僵;也曾在炎炎夏日一遍遍取景调适,任凭汗水流进眼眶,刺得眼睛生疼。

“尽管拍摄过程漫长艰辛,但看到成果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了。”周向阳说。

几十年下来,周向阳的摄影作品库宛如一个小型非遗档案馆,许多堪称绝版的照片,填补了嘉善非遗历史的空白。每当市里、县里需要历史记录,他总能第一时间、毫无保留地提供各类影像资料。

重传承、扬公益

“光家乡风景就拍不够!趁着自己还有力量,我希望尽可能多为家乡留下非遗影像,振兴传统文化。”

如今,年过六旬的周向阳依然扎根在日复一日的拍摄中。在传承发扬非遗的同时,他也传承着自己的摄影技艺,让后辈一同来实现这个远大目标。

作为嘉善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周向阳带领会员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礼堂活动等重大活动,用集体的力量为嘉善留下更多影像记忆。他连续十年举办摄影工作坊,邀请国内知名摄影家为嘉善的摄影爱好者授课、点评,提升摄影水平。在他的带领下,嘉善县摄影家协会多次荣获省级荣誉。

在周向阳看来,只要有着一颗记录的心,任何人都能学习摄影。

自1994年起,周向阳执教嘉善老年大学摄影班。每周一课,风雨无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辅导,让更多的老年人掌握技术,参与到家乡的记录中。多年来,不少老年学员通过摄影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篇章。

周向阳也乐此不疲地将摄影技巧传授给乡村振兴“新农人”。围绕农产品摄影技巧,周向阳一边从构图、光线、色彩等方面深入讲解,一边手把手实操、点对点讲评,将自己的多年经验倾囊相授。

“摄影的本性是纪实,但若是一旦成为影像,那必得经由摄影者的心灵。在本质上,是摄影者的心灵借助镜头对世界的逼视与观察,审视与考良。纪实摄影也是人文摄影,无论是作为历史书写还是社会责任,都要讲究真诚与担当。”周向阳说。

在周向阳的影响下,嘉善的摄影爱好者队伍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多人拿起相机,记录着家乡的美好。

定格人间烟火,见证时代变迁,摄影的意义就在于此。周向阳说,未来,他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坚守摄影岗位,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向阳和他的“嘉善往事”仍在继续。

编辑: 李星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