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会员风采
朱墨皓:碎瓷片在他手中“复活”!看这位90后修复师如何“修旧如旧”


8月17日,蒸腾的暑气激起一浪又一浪的蝉鸣声,扰得人心烦意乱。

朱墨皓坐在工作室的桌前,桌上是一件碎成两半的莲花碗。他拿起其中一半,用手术刀聚精会神地打磨着,嘴巴因专注而抿起,手指因为上次修复时不小心受伤,还包着创口贴。窗外吵闹的蝉鸣声早已被他自动屏蔽。

1994年出生的朱墨皓是土生土长的嘉善县魏塘街道人,担任嘉善县博物馆旅游部主任的他,业余时还有另一重身份——古陶瓷修复师。缺东少西的陶瓷、木雕等大小不一的老物件,在他眼里都是值得收藏起来的宝贝。这些破损严重、修复难度大的器物,经过他的手,从一堆碎片重获新生,继续讲述着岁月的故事。

从耳闻目睹到亲手实践,朱墨皓也摘下了收获的果实。作品《“红纹”茶具套装》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漆器台屏八竹碑”荣获2020“快鹿杯”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奖赛铜奖。

“修复是修旧如旧,还原器物本来的真实”

1994年出生的朱墨皓,与古陶瓷的缘分从童年就开始了。

从他有记忆起,家里的角角落落就经常能见到各色各样的老物件,有些还“缺胳膊少腿”,但父亲都“宝贝得很”,不许他随意触摸。“我曾祖父对修复就有研究,我父亲学的是美术雕塑,平时也收集点古玩,还自己研究用石膏修复瓷器。”朱墨皓后来才知道,父亲这一套用石膏修复瓷器的尝试就属于考古修复。

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朱墨皓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一眼便看到了绘画(文物修复)专业。进入大学后,古陶瓷修复成了朱墨皓的主修课程,这是文物修复中难度较高的一项。

如果说朱墨皓的曾祖父将瓷器修复技艺扎根于嘉善这片土地,其父亲则用自己学到的美术知识,将嘉善陶瓷修复技艺由实用化修复向美术化修复转变。而朱墨皓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系统学习了陶瓷修复理论与技法。

过去的器物重实用性,一般坏了也就丢了,真正花心思去修复的不多。在外行人眼里,修复者的工作就是拿胶水把碎片粘起来,然后再补缺、上色。其实这份工作不仅需要耐心和细心,还需要修复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较大的兴趣,对中国的历史、古陶瓷的发展史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要掌握古陶瓷鉴赏、色彩学、材料学、雕刻、绘画、文字等多项科目知识与技能。

剩下的,就是“十年磨一剑”的坚持。

刚开始从业余进入到专业体系中,一大堆专业名词让朱墨皓眼花缭乱,繁琐的步骤更是一个接着一个来。更让他傻眼的是,本专业一共才15个人,“当时最害怕自己毕不了业。”

朱墨皓自己独立修复的第一件器物就是一件破损的白色小碗,已经碎成了四五片。“特别紧张,拿着工具也不知道从哪下手。”他首先面临着塑形的挑战,有些塑造的形状肉眼看很准,将两块碎片一比照就看出了问题,“一些细小的边缘,根本匹配不上。”

形状匹配了,接着要调配和原器物完全一致的颜色。光一个白色,就有好几种不同的白。“纸张的白,和墙壁的白、云朵的白都是不同的。同一种白色在冷光和暖光下又不同。”擦掉颜色重来是朱墨皓修复过程中的常事,常常是调好了一种色,上色之后又不准了,只能重来。

一只手就能握住的白色小碗,朱墨皓足足修复了三个礼拜才完成。

求学期间,朱墨皓也跟着老师去过不少文物修复现场,参加文物修复工作。第一次接触到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朱墨皓一下变得严肃:“和自己在课堂上做修复是完全不同的心态,这才是真正的实操。”

“这里的边缘有一些细微的起伏变化,翻模的时候不要做成平的了。”“碗口这里的折口也要注意,翻模之后还需要再修整。”“一定要仔细研究器物原来的样子,修复不是创作!”……手持破碎的文物,导师一字一句细心地和朱墨皓讲解。

望着导师专注的眼神,朱墨皓第一次理解了,书本上概括现代文物修复的三大原则:可识别性、可逆性、最小干预原则;也第一次明白了,为什么人们称文物修复者为“文物医生”。“修复是修旧如旧,还原器物本来的真实。”朱墨皓深知,这一门技术是还原器物本来的真实,不做过多的修饰。

学成之后,朱墨皓还将自己学习到的环氧树脂、仿釉涂料、喷绘手法、精工锔瓷等材料与技艺引入嘉善陶瓷修复技艺,将传统的嘉善陶瓷修复技艺发扬光大,在手绘修复技艺基础上形成了喷、绘结合的修复形式,注入了新的技艺手法。

“古陶瓷修复,需要沉下心来重复做一件事”

在朱墨皓的作品中,一件描绘着金色线条的器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只青瓷盖碗,灿烂的金色线条“爬”上了盖子,状似流水细纹,没有任何规律,却为器物点缀了另一重美。

“这是金缮技术,来源于中国传统大漆技艺。”金缮,顾名思义就是以金修缮,用天然大漆黏合开裂或者破损的陶器、瓷器、玉器等器物,然后在接缝处敷以金粉或贴上金箔。

“物尽其用,择其弊处而缮之。”和古陶瓷修复稍显不同的是,金缮并不追求还原如初;也不像传统陶瓷修复中的锔瓷,金缮无需钻洞钉补,不会损害原器物。而是将破损裂纹放大,坦然释之。

作为古陶瓷修复的其中一门细分种类,金缮让朱墨皓对器物修复有了全新的认识。

与金缮的“邂逅”始于朱墨皓的大学时期。一次偶然的讲座,老师播放了金缮技术,一下子惊艳了他,“居然还有这么漂亮的修复方式!”讲座结束,朱墨皓兴冲冲地跑去询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学习金缮技术,却被泼了一盆凉水,“老师说我们是没有金缮课程的。”

怀着对古陶瓷修复技术的热爱,朱墨皓开始自己寻找资料,翻阅书籍、查找视频,在手头还不太宽裕的学生时期就自费购买金粉,只为了能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金缮修复时,一般采用大漆做粘合剂。“漆的粘性大、稳定,还没有化学污染,是很好的天然粘合剂。”但和大多数人一样,朱墨皓也没有逃脱对大漆过敏的命运,第一次接触时,整张脸就肿到眼睛都睁不开,挂了好多天盐水才消肿。

根据器物的损毁情况,修复者需要一遍遍上漆,上一层,干一层,循环往复,直到达到满意的厚度。上漆时还要特别注意不能涂抹到完好的部分,破碎边缘的分界线,朱墨皓用尺一般的眼睛,一看便锁定了。

在朱墨皓看来,古陶瓷修复,需要沉下心来重复做一件事。业余时间,朱墨皓就窝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捧着破碎的器物反复研究,常常忘记了时间的存在,“有时候下了班也会去工作室里,一干就干到凌晨两三点。”

为器物赋予新生的过程并不容易。用大漆将器物的碎片粘合之后,还要打磨得当,再用金粉、金箔修缮。因此,最后一遍上漆时的状态就显得格外重要,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太干了金粉粘不上,太湿了金粉又会渗透到漆里面,没法达到最佳的呈现效果。在朱墨皓工作室的荫房里,温度计和加湿器随处可见,“一般我们用指腹触摸,当漆达到有粘性但又不会沾手的程度时,就是上金的最佳时期。”

朱墨皓将金缮技术称之为一种“残缺美学”,“残缺美学中,蕴含着我对器物的理解和感情。”看,金粉、金箔沿着器物碎裂的随机纹路,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形态,抚平了器物的“伤口”,让原本已毫无生气的器物找回了灵魂,也换了种“活法”,化腐朽为神奇。

“修复技艺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读懂背后的故事”

“原来破损的陶瓷罐子是这样修复好的,太有意思了!”今年暑期,魏塘街道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课程,其中就有一门陶瓷(书画)修复技艺体验,放暑假的孩子们聚集在嘉善县博物馆,亲手体验了一番化“残”为整的过程。

“第一步拼接,接下来我们体验一下立体拼图,看看眼前的碎片应该怎样组合呢?”面对着孩子们,看着再造的历史文物和现代孩子们的双手接触,朱墨皓有了更坚定的信念,“我希望更多人能知道修复技术,甚至参与到修复工作中来。”

而在博物馆的工作,也让他对文物修复有了更深的感受。

2020年,朱墨皓全程参与了元代著名画家吴镇的画作至嘉善展览的全流程工作,从文物运输的精密包装、温湿度控制到展厅设计的灯光布局、动线规划,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高的专业水准与细致考量。这种全流程的深度参与,不仅让朱墨皓建立起对文物保护严谨规范的深刻认知,更让他逐渐领悟到:文物保护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承载着连接古今、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而他喜爱的文物修复,就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方式。“比如古陶瓷,它几乎贯穿了中国的整个文明史,但是历经岁月洗礼变得伤痕累累,如果我们不去修复,它们就会失去本身的光彩。”在恢复风貌及观赏价值的同时,朱墨皓等古陶瓷修复者的工作也是在抢救和修复传统文化。

伴随着一段悠扬的音乐,朱墨皓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上传了一段最新的修复视频,常年累月的修复让他练就了一双很稳、很巧的手。短短30秒左右的视频里,他简要展示了“金缮修复”的操作手法,细致的描上红漆,再用刷子刷上金粉,一条流淌的金线逐渐延展开。

“请教一下,补的白色膏状是什么?”“沙子是普通的黄沙吗,需要筛细一点吗?”“刷子刷的是什么呢?”视频下方除了网友的点赞,还有不少请教,朱墨皓一一细心回复。除了展示修复过程,朱墨皓也拍摄了一些科普视频,比如什么是金缮修复、什么是考古修复,都收获了不少网友的点赞和留言。

“从拍摄、剪辑到配字,全部都是我自己完成的,评论也是我抽空回复的。”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朱墨皓用90后的敏锐度,想到了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技艺,“看到这么多人对这门技艺感兴趣,内心还是有点小激动的。”

从系统学习修复技术,到苦读古陶瓷艺术书籍、自学金缮技术,朱墨皓不断精进着自己的文物修复能力,现在还经常参加进修班,学习髤漆工艺等技术,希望运用到修复工作中。“你看,这是女孩子化妆用的化妆刷,现在是我上金的工具,特别好用。”说到自己在修复技术上的摸索,朱墨皓脸上充满神采,这一把普通的化妆刷取粉能力强,上金效果特别好,第一次发现时他开心了好一会儿。

朱墨皓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器物是修复一个钧窑碗,“客人说修复之后要把这件器物捐给博物馆,作为一名修复者,也作为一名博物馆人,我非常感动。”能看到被自己修复好的器物在博物馆里展出,朱墨皓坦言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

对于喜欢短平快事物的年轻人来说,沉下心来将一件残破的器物修复如初,显得颇为稀有。

这个94年的小伙子,不爱时尚潮牌、不喜热闹,独独热爱和老物件打交道。一旦进入修复工作的状态,神情立马变得不容置疑。他说,修复师需要能沉下心来,需要心沉水底的心性,精益求精的求索,乐此不疲的执着坚守。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财富,其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今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施行,着眼全面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更是写入了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时隔十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就是其中之一。

而在浮华的社会环境里坚守至今,靠的就是朱墨皓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前段时间,朱墨皓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由他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的“嘉善古陶瓷修复技艺”通过了第八批嘉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请。

用灵巧的双手拼接文物,还原历史;用匠人般的心境,力求逼真且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朱墨皓用十八般武艺为文物这一特殊的“患者”治病解难,力求每一件文物都能“活起来”,让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文物芳华永葆。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越来越多向朱墨皓一样的年轻人加入守护文物、传承非遗的队伍,精心守护好文化遗产。

在数字化肢解注意力的时代,这位90后匠人用相反的逻辑证明:裂痕不是终点,是故事开始的地方。

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