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胜利召开,新的航船已经启航。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能以什么的精神状态、什么样的执政理念、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什么样的工作作风迎接新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在组织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胡锦涛同志18日上午在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的最根本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个最根本的考验,关键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
胡锦涛同志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并且把能否坚持改革创新作为能否经受住这个根本考验的关键。胡锦涛同志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使命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角度,阐述了加强改革创新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发展党内民主、加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回答好三个“能不能”作出了统一部署。尤其是在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上,他指出:“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坚持锐意改革、奋勇创新,自觉反对不求进取、得过且过,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断保持和增强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真正推动出现一个广大干部奋勇争先、与时俱进、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生动局面。”这一段既富有历史继承性,又富有现实针对性的论述,让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紧紧围绕三个“能不能”这个历史性的课题和“改革创新”这个历史性任务,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党建工作领导的新要求,无疑是指引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和胡锦涛同志三个“能不能”的历史课题,让我们在更深层面上迫切地感受到干部队伍建设的至关重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六大导向”的干部任用原则才更显得意义深远。他指出:“要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要树立科学发展的导向,注重选拔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要树立崇尚实干的导向,注重选拔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干部;要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注重选拔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干部,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要树立鼓励创新的导向,注重选拔思想解放、作风扎实、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干部;要树立群众公认的导向,注重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能为人民造福、得到群众拥护的干部。”我认为,这“六大导向”,在我们党的建设的理论建设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它是一个十分完整的体系,注重品行是基础,科学发展是核心,崇尚实干是作风上的要求,重视基层是基本导向,鼓励创新是时代主旋律在干部任用原则上的体现,群众公认则是党的宗旨和性质在干部任用原则上的重要体现。我想特别指出,习近平把“注重品行”放在干部任用的第一位,其内涵很丰富,无论什么时候,这都是极为重要的,这品行,既指思想品行,政治品行,也指道德品行,还指做人的基本品行。对党的干部的教育,应当从基础开始,从细微处开始,从自我开始。
习近平的六大导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或者说,只有全面把握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我们党的用人导向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
习近平进一步指出:“通过树立、落实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褒奖那些贡献突出的干部,支持那些一身正气的干部,鼓励那些老实干事的干部,鞭策那些相形见绌的干部,教育那些跟风行事的干部,约束那些投机钻营的干部,惩处那些贪污腐败的干部,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水平。 ”这一组充满辩证法的论述,是对六大导向的延伸阐释,这既是我们党用人原则的依据,也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的目的。
用干部,历来都是与路线方针政策、与历史任务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六大用人导向就是在具体地回答胡锦涛同志三个“能不能”的历史课题——坚持六大用人导向,我们党就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说,有六大用人导向做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三个“能不能”的历史课题定会得到圆满的解答。(云中岳)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