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坚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能够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时间和效率都在时刻考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人们将面临着一些突然发生的问题,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也比过去频繁的多。教师也是人,一般人有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也同样存在。但教师的影响层面又比一般人来得广、来得深。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的日常交往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的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灵,所以说教师要教育好学生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
目前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1、躯体化。2、抑郁。3、偏执。4、人际敏感。5、敌意。6、强迫症状。7、焦虑。8、恐惧。
这是因为小学教师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长年劳累,体质每况愈下,加上小学教师普遍责任心较强,很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为此过分追求人格的完美,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谴责的倾向,另外也由于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偏高,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健康问题。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种。但对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自身的心理健康还是需要自己来维护,我们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但决不能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如今教师的工作要接受许多人的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包括学生,家长,校长,教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等等,以至整个社会,他们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仅仅与他们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坦然的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确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对世事中的不平、不公、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都能处之泰然。要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失败,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工作中的挫折和受到的委屈带进教室,更不能发泄到学生身上,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心平气和时再解决问题,以防止过激言行。当然,如果不良的情绪积蓄过多,也容易造成身心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高,还会造成身心疾病,因此我们也要选择合适的机会运用合理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