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从“血汗工厂”频现看工会改革的迫切性

    近日,中国女首富张茵的玖龙纸业被香港民间组织指为“血汗工厂”。张茵曾表示,将在本周二公开回应有关指责。如今周二已经到了,却没见有关张茵回应的报道。

    是不是张茵心虚了呢?笔者不好猜测。但从近年来有关部门对被指为“血汗工厂”查处情况来看,所指多半属实。比如,全总前不久对GE合资公司的调查就认为其存在严重的用工问题。所以,几乎也可以肯定,玖龙纸业存在用工问题,只是程度轻重而已。

    问题是,在我国的珠三角等地,在这些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中,为什么频频出现“血汗工厂”?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被指“血汗工厂”的企业一般都是技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的企业多半位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和原材料两头在外,利润本是十分稀薄,又竞争激烈,要生存下去,只有靠压榨工人的劳动力成本。另外,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税收和就业等目标,只要事情不闹得很大,也会容忍“血汗工厂”的存在,等等。

    但是,“血汗工厂”的大量存在,也昭示着一个事实,即工会无力为工人维权的状况。从法律上看,工会是工人的组织,为工人维权乃是工会的天职,也是它存在的根本。但从现实来看,工会的角色却很尴尬。这种尴尬表现在:当企业发生劳资矛盾尤其是重大的劳资冲突时,工会不能旗帜鲜明地站在工人一方。久而久之,工会在工人的心目中,也就不免被边缘化。

    造成工会角色尴尬的原因在于,工会还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的“三合一”地位中摆脱出来。在计划体制下,工会名义上虽是工人自己的组织,但却在企业党委领导下工作,还要执行政府的使命。工会的这种状况是以工人、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完全一致为前提的。但市场化打破了这种利益完全一致的情况,工人、企业和政府变成了三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企业的利益是利润最大化,工人的利益是工资和福利的最大化,工人和企业已经转变为劳资关系。既然是劳资关系,他们之间的利益就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政府的责任,则是代表全局和长远利益,把劳资双方目标协调起来。

    一方面是企业的劳动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工会组织由于要承担某些政治使命,例如稳定,从而使得工会组织还陷入在过去的那种“三合一”模式中,工会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应该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中走出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在企业、政府和工人三个利益主体分立的情况下,以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为己任,坚定地成为工人利益的代言人。从西方的工会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工会总是采用谈判甚至罢工这样的激烈形式来协调和保障员工的利益,但客观上,它以有组织的形式舒缓了劳资之间对立的紧张情绪,成为避免阶层对抗的缓冲区。因此,在现代市场制度和民主制度下,工会可以充当一种弥合性和平衡性的社会力量。

    当然,在目前工会还是政府附属物的情况下,要成为工人利益的代言人谈何容易。但我们不妨先从外企开始,慢慢探索,逐渐让工会独立起来。这是因为,第一,外企不像内企那样有着复杂的组织构架,其内部组织关系相对单纯些,工会没有很多的掣肘,更利于其开展工作;第二,外企从理念上也更认同工会,习惯和熟悉工会的一套程序和活动。

    总之,“血汗工厂”的频现以及由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冲突近年来时有发生,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这一严酷的事实连同工会现实处境中的角色尴尬呼唤着工会的改革,工会只有成为工人利益的真正代表才有未来。(邓聿文)

 

来源:燕赵都市报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