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专家指公开述职应形成规范制度

利用媒体公开述职打破了层级制、采用了扁平化的沟通方式

 

  毋庸置疑,干部公开述职具有广泛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有助于密切干群关系。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离不开切实的民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群众了解政府和各级干部工作、实行监督的“主渠道”,但是,人大代表毕竟有限,“代表”也不能变为“代替”。人民群众仅仅通过自己的代表了解政府和干部工作情况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其它形式作为补充。何况,我国人大制度在一些具体环节还需要完善。有的地方,群众对自己选出的人民代表都不够了解,又如何能通过人民代表了解和监督干部。干部通过媒体公开述职,直接面向社会,每个公民都可以亲身直接了解政府和各级干部工作,使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性、广泛性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干部公开述职使群众在行使监督权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干部的工作,增强了对干部的信任,密切了干群关系。一个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干部,符合工作实际的述职是会增加自己的威信的。

  利用媒体公开述职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了层级制、采用了扁平化的沟通方式,把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和现代媒体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结合起来,使信息的传播、反馈准确、及时,防止客观和主观的误差,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新的民主沟通方式。在当代中国,几乎所有城市和相当一部分农村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此举也可以形成民主的氛围,调动起群众的参政议政热情。

 

  公开述职是否会成为干部的“政绩秀”

 

  真正的政绩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更不是吹出来的。干部的政绩究竟如何,群众最清楚。群众可能不具备科学评价干部政绩的专门知识,也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述职全面了解一个干部的全部工作,但是此举可以使群众对干部的政绩有直接的感受。老百姓可能不懂某些统计方法和经济计算公式,但他们懂“菜篮子”、“米袋子”,能识别环境污染和蓝天白云。“听其言、观其行”,是他们了解干部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能确有个别领导干部有不实事求是之心,想哗众取宠之意,意在借公开述职之机自我吹嘘。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扰民项目说成爱民工程、把臭气熏天说成山清水秀,如此的虚假政绩和浮夸作风必然会暴露。

 

  群众对干部工作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可以谅解,但对虚假政绩则极为反感,更不能容忍领导干部的不诚实。西方公众对政治家最严厉的批评是,“I don’t trust him”(“我不信任”)。这意味着他彻底了公信力。在民主制度下,干部一旦失信于民,离下台也就不远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开述职也是对干部诚信品德的检验,非但不会助长吹嘘政绩和自我表功之风,反而是公众全面考察干部工作和品质、对干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教育的好方式。

 

  在实践中,党管干部原则被曲解为上级管干部、甚至是“一把手”管干部,群众的民主权利被虚化了

 

  领导干部公开述职是干部工作走向民主的重要一步。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需要向人民负责、接受群众监督。然而,长期以来,干部工作方面权力过于集中、民主不足、信息不公开等缺点较为突出。在实践中,党管干部原则被曲解为上级管干部、甚至是“一把手”管干部,群众的民主权利被虚化了。干部的工作情况一般只向党组织和上级汇报,不对普通群众“亮底”。考察干部政绩时,对征求群众意见缺乏有效的形式。干部级别越高,群众越难以对他的政绩发表意见。由于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关系学的盛行,有些领导在反映群众对某位干部的意见时还替其文过饰非,把干部的自我述职(有的成为自我表功)层层上交。到最后,上级组织对干部的考察几乎等于干部的自我评价,内容难免存在失真。

  民主是与公开相依为命的。政务信息不公开,群众对干部履职情况知之甚少。干部在任期内干了什么、干得如何,人们不甚了了,更难以实行有效监督。正是干部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导致个别素质不高的干部对群众意见充耳不闻,出现了“只要上面一人满意、不怕下面万众生气”的现象,使“主人”和“公仆”的关系被颠倒。领导干部公开述职,群众可以对其提出问题,也可以进行评价,这就能让干部真正感到,自己的工作情况群众是能够了解的,是有发言权、批评权的,也促使干部更加努力工作,尽公仆的职责。

 

  应形成规范和制度,避免“三分钟热度”的出现

 

  民主生活不怕小、只怕空;民主进程不怕慢、只怕停。推进民主化应当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

  作为一项新事物,干部公开述职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提前发出公告,介绍述职干部主管工作范围,让群众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信息;科学安排述职时间,多留些时间给群众提问题、出建议;详细收集各界对述职的反映,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反馈给本人;制定对述职的评价标准,帮助干部提高述职质量,引导群众理性、客观地评价干部述职;逐步把群众对干部述职的评价纳入民主测评、增加民主测评的科学性、真实性等等。应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形成规范和制度,避免“三分钟热度”的出现。

  干部公开述职与其它措施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扩大民主,使我们的干部真正让人民放心、满意、拥护。  (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  姚桓)

 

  各方声音

 

  “公开述职就是要把官员的办公室搬到群众眼皮底下,哪个官员干了什么,做得怎么样,要让老百姓瞧得明明白白,然后再由老百姓来说他干得好不好。以往官员的述职内容是什么,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也没法评价,这不利于公众的监督,也不利于知情权的实现。‘向人民述职、让人民评价’增加了民众的参与性和监督评议的广泛性,通过这种官民沟通,让老百姓自己去挑选自己喜爱的官员。”

  (中共河南省漯河市委书记靳克文)

  “我不怕在公众面前讲自己的不足,工作是有目共睹的。”

  (中共江西省赣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骆炳峰)

  “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对政府部门而言,这种述职会对促进政府工作透明化、提高执政能力有积极意义。”

  (河南农业大学法律系主任 杨红朝)

  “作为市民代表,我提了一个有关城市建设和征地拆迁的问题,市政府领导当场给了我满意的答复。有这么一个平台能和市长、副市长面对面交流,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

  (赣州市市民 袁 辉)

  “如果要让老百姓参与考核打分,就不该只采用这种你讲我听的电视述职,必须敢让我们当场质疑、开火。领导干部和我们有了互动,才会产生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而且,官员公开述职后如何行动才是问题的关键。让官员走下电视屏幕,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双向互动,这样的民主监督效果可能更好。”

  (赣州市市民 张新华)

  “不少官员执政很多年都是‘清正廉洁’的光辉形象,只有在落马时才露出真面目,谁能保证他不是走走过场、作作秀、应付差事?会不会说是一套,做又是一套?述职本应该重点交代履行职责的情况,但我听完还是发现一般的规律都是成绩显著,结尾处捎带着几句绕弯子的不足,官话套话多,难免有作秀之嫌。”

  (漯河市市民 李 林)

 

                                              (姚桓)

 

附:

“公开述职”切中官员管理制度要害 应被寄予厚望

 

官场竞争新取向的制度归属

 

——访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院长杨凤春

 

 

 

  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哪些不足

 

  人民论坛记者:目前,在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对各级官员德性与行为的鉴定权、评价权赋予群众。我国的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现状如何?

  杨凤春:迄今为止,我国各种各样有关官员管理和激励的政策措施不断推陈出新,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在官员选任和日常监督评价方面,公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参与权并不能得到最好的保障。官员德行与行为的鉴定权、评价权相对集中、单一。因此,官员的责任取向和职业竞争指向集中在那些有权决定其职业生涯和命运的极少数“上级”身上,一些官员为了谋官保官,唯上司之喜好而喜好,热衷于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也就不难理解了。

  显然,当官员职业发展路线难以受到公众利益和选择影响时,官员的谋职升官也就一定会游离于公众利益与选择之外了。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当以群众利益为依归的官员行为也就会越来越远离群众利益,而更多地以上司的、小集团的偏好和利益为依归,最终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依。官场风气因此败坏,干群关系的基础因之受到严重伤害。

 

  公开述职切中目前官员管理制度的要害,应被寄予厚望

 

  人民论坛记者: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党政官员公开述职活动,让官员从办公室走向摄像机,从向上司汇报变为同时向观众“介绍”,让官员、政府的公务活动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开性”。其重要意义在哪?

 

  杨凤春:我认为只有把话语权、选任权回归更广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才能把目前以“上司满意度”为核心的官员选拔和评价路线转变到以“群众满意度”为重心的立场上来;才能让那些习惯于走“上司路线”的官员重新走回到“群众路线”上来;才能把官员从“结上司之欢心”式的私人化官场竞争中解脱到以“为人民服务”为取向的程序化、大众化、简单化的公共竞争中来。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全面、系统改革目前的官员评价和管理制度,决不会一蹴而就,尤其是在缺乏适当的观念和制度基础的情况下,这样的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各种各样的障碍会多得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因此,所有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所进行的力所能及的、旨在改善中国现有官民关系的、有助于打破目前单一集中控制模式的、能够扩张公众影响官员选任和评价能力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措施,总体上都是值得尝试和得到社会肯定的。从这个角度看,电视述职、网络对话等措施和形式,尽管还不具有普遍性,但因其切中了目前官员管理制度的要害,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破除官场神秘主义的内在品性,因此不仅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还可以被寄予承担未来改革中国官员选任和评价制度重任的厚望。

 

  如何赋予公开述职真正的生命力

 

  人民论坛记者:当我们把述职理解为内在的、具有改革目前官员选任和评价制度功能的制度性变革措施的时候,是否更应当在看到其本质上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看到其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杨凤春:的确是这样,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诸如电视述职之类的活动,其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简单。有些话题是以官员为本位而单方面设定的,述职渠道是单向而不是双向交流的,平台是非正式的等等。也存在一些地方将具有重塑政府与公众良性关系、具有重大政治功能和意义的“公开述职”,功利化、工具化地定位为廉价的、打造“城市名片”的政府公共关系“炒作”活动。这是关系到目前形形色色的述职活动建设能否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下去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未来官员选任和评价改革的大问题。

  人民论坛记者:电视述职这种形式能在多大程度上赋予公众评价与监督官员的实际机会与影响力?这样的述职是否真正具有长远的考虑与制度化的决心?

  杨凤春:肯定公开述职的形式,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公开述职活动的内容、程序和细节,如此公开述职的形式才能够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以官员述职而言,委托官员职务、赋予其职责的是各级人大,而各级人大的政治基础是选民,是真实、具体的老百姓,因此官员履行职务的报告,从制度和程序的角度看,听众应当是选民和本地、本选区的老百姓。显然,真正的官员述职应当是官员向自己的直接或间接选民、老百姓汇报,而不应当是一般性的、具有宣传意味的电视秀,其基本听众也不应当是并无具体所指的电视受众。

  其次,官员述职的最佳场所应当以各级人大和选区为基本单位,而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电视和媒体的层面。事实上,政务公开意义下的述职者应当是走到选民中间去的“活”人,而不仅仅是可以随时播放的“音像”,如此才能形成改变官场风气的政治“气场”,官员也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职业生涯的泉源活水。

第三,述职应当名实相符,而不应是变相的“自我表扬”和“自恋”,更不能是反客为主的、居高临下的“做报告”。为了做到这一点,让选民、老百姓随时对官员的“述职”进行质疑和辩论,是必不可少的。 (杨轲)

 

网络时代要谨防公开述职蜕变为一种权术

 

近年来,述职这种形式在政府部门普遍展开。开展公开述职的形式很多,有述职听证会,领导与群众听证团面对面述职;有通过热线电话的形式,百姓可以就述职报告中的疑问打电话问询。现在各地采取最多的是电视、网络等多媒体联动的方式,将画面、声音还有白纸黑字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公之于众。

在开展公开述职活动的同时也要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是要客观地看待公开述职在干部工作中的地位。干部述职是干部履职的一项必要工作,历来就有公开和不公开两种。我们不能无限拔高公开述职在干部工作中的地位,也不能因当代公开述职媒介的高技术含量而无限夸大它的创新性。

二是要对干部公开述职分层次规范。可以在决策层公开的问题未必可以在整个干部层公开,可以在干部层公开的问题未必可以在整个社会乃至世界范围内公开。公开的受众面越广,所能公开的内容就越受限制,问题谈得也就越一般化。应当根据不同的受众对干部公开述职的内容加以不同的规范。

三是要解决干部公开述职的异化问题。要力戒变相专权。在公开述职中的主要领导一旦缺位,公开述职就可能会蜕变为一种权术;要避免述职者操纵民意或述职者被利益集团不当操纵的现象。在网络时代,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都增大了;要注意地方公开述职举措对中央方针政策及其人事布局有可能出现的冲击问题。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袁吉富)

 

 

 

来源:中新网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