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布局、规模与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回答。由于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求的影响,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不平衡。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还未能有效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首先,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并经历过一定的实践训练、工程训练,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但对大多数高校而言,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
其次,通过对200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层次结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与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产业技术结构数据(2004年各省份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学历、专科学历的构成)相比较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重心偏高:本专科生比例不协调,本科生规模较大,专科生规模偏小。在一些省份,本科生的比例远大于专科生的比例。例如,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比例为56.28%∶38.24%,而产业结构中本专科比例为10%∶19.03%;吉林省本专科招生比例为65.12%∶26.84%,而产业结构中本专科比例为12.43%∶19.75%;四川本专科招生比例为59.26%∶34.73%,而产业结构中本专科比例为13%∶13.7%;陕西本专科招生比例为56.04%∶36.59%,而产业结构中本专科比例为9.2%∶19.8%。
第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另一方面是高校设置的专业点结构。目前,由于高校自主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还有待完善,在同一区域存在高校相同专业布点过多,同类学校间培养目标过度重叠的现象,形成了某些专业人才积压浪费和某些专业人才奇缺同时并存的局面,形成了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的失衡。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还不能够自觉地为区域经济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较长时间内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在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不同区域间、省级中心城市与地级城市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均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均等发展,而是特色发展,是鼓励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进一步完善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增长压力,与之相伴的是人口老龄化、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结构不同,高中后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类型结构等不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化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高等教育社区化的类型、结构不同。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完善区域高等教育结构。
2. 构建综合、高效的区域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发挥教育、劳动保障、计划、财政、人事、经贸、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的综合优势,制定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产业部门统一建立就业政策体系,包括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资格认定等相互衔接的环节和方面,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等。
这种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省级政府统筹本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鼓励各省级政府在中央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工作模式和机制,追求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及特色。通过建立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区域高等教育目标操作系统,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为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这种管理体制重视政府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3. 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协调机制
为了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跨区域的、动态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机制是必要的。目前需要尽快建立的协调机制包括:
(1)建立区域高等教育投入均衡机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确立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是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分配者。但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各省市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要缩小直到减少区域高等教育投入能力的差别,就必须在高等教育“两级办学”管理前提下,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投入制度,使中央政府能够适当分担中西部区域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
(2)建立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均衡机制。建立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均衡机制,是为了解决因高等教育布局不尽合理而导致的各省市高考录取分数线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以及因高校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而造成的本地教育资源流失问题。具体包括:第一,教育部所属高校适当扩大招收中西部区域考生的比例,降低中西部区域高等教育的招生压力。第二,经济发达地区录用来从中西部区域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需要进行适当的培养成本补偿。
4. 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一种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它能够对高等教育区域化进程的状态进行评价,并且当状态偏离可持续发展轨道时进行预警。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建立评价机制的关键。无论是对于全国来说,还是对于具体的区域,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是评价体系的四个关键指标。
高等教育规模包括:研究生规模,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规模,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生规模,军事院校学生规模,学历文凭考试学生规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规模(乘以一定的系数),电大注册视听生人数(乘以一定的系数)。目前,还应该增加网络高等教育本专科生规模。
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比较丰富,不易量化。本文采用谢维和等人观点,即高等教育质量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其一,高等教育整体上是否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主要考察点是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各种基本结构是否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其二,各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标准”主要是指不同学科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基本规格,“要求”则是指不同的学科与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否能够适应不同地方与行业的需要。但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国家、地方与行业需要的“程度”还不好量化。
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布局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布局结构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的分布结构,涉及每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分布。类型结构主要是指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网络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涉及每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各类型高校的分布。层次结构主要是指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高职院校学生)规模比例。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是指各类专业在校生数(或招生数、毕业生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在校生数(或招生数、毕业生数)的比例,以及各类专业在校生数(或招生数、毕业生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办学效益可分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其量化非常困难。一是社会效益本身不好量化;二是教育投入直接作用于人,教育产出的是具有各种素质的人才,其经济效益的量化也困难。从宏观上分析,假设高校培养的人才合格,而且培养的人才符合经济社会的需要,则在一定量的教育投入下,培养出的学生越多,办学效益就越大。或者说,培养一个合格的、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学生所需要的成本越低,办学效益越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