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山
泪水,有多少次满溢眼眶;牵挂,有多少次遥寄汶川。还有什么能比山河“破碎”,同胞遇难更能牵动国人的心!九万条生命,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城市、乡村,在80秒的时间内顷刻变成了废墟。
山河呜咽,举国同悲。奔赴灾区抗灾抢险,捐款捐物赈灾自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3亿国人和海外友人纷纷解囊相助,伸出友情援助之手。
虽然不能赶去当一名救灾的志愿者,但电视画面把我们和地震灾区紧紧连在了一起。心为之颤抖,灵魂经受洗礼。教师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伤的残忍留给自己;母亲用自己的躯体,最后一次拱成生命的空间,护卫着孩子,赢得救援的时间;军人、通讯线路维修工等冒着余震不断、塌方不断、危房倒塌等危险,奋不顾身地抢救濒临死亡边缘的生命,打通维持生命的血肉补给线。党中央、国务院把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四川,祖国的四川,你经受了一场特大灾害的磨难,你受苦了,然而,你表现出的坚强、毅力,富有理性和崇高的精神,令人感慨,顿生崇仰之情。
四川,古蜀国故土,祖国的宝地。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她的中游,又称川江,在四川境内长达一千公里。这是一方古老、神奇、英雄的土地,她承载着华夏民族复兴的使命。
一项都江堰水利工程,足以让世界向你致敬。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是目前世上惟一的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还在灌溉着一千多万亩良田,“天府之国”离不开都江堰。千百年来,数以亿万计的中外游客到这里来拜谒李冰父子,感受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蜀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足以让国人向你致敬。四川人樊建川创办的、斥资两亿、占地500亩的纪念馆,举国无双。抗战八年,近300万四川子弟出川奔赴前线,伤亡人数约占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五分之一,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1938年初,带病出征的刘湘,在前线病发吐血身亡,时年48岁。他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同年三月,奔赴台儿庄参加血战的川军,出征时穿的是单衣,到达前线已是寒冬!师长王铭章率部死守滕县,五千将士几无生还。连蒋介石都送挽联:执干戈以卫邦家,壮士不还,拼将忠诚垂宇宙;闻鼙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对于此,时任第五战区长官的李宗仁将军曾说:“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这一方智慧的土地,养育了智慧的人民。古代神话中,和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齐名的是“杜鹃啼血”,相传蜀王杜宇死后灵魂化为杜鹃,爱民恋土,啼血不已。关于杜宇的神话,将杜鹃鸟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后来的文人骚客都认同了这个说法。千百年来,在诗文中反复引用这个典故,李商隐在《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从唐朝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沈全期……直至清代的洪亮吉,都在笔下景仰杜鹃,怀念蜀国。
假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三国演义》中少了蜀军的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又假如现代文学史里少了巴金、郭沫若,当代文学中少了巨著《红岩》和川剧《潘金莲》,中华文化将会逊色多少!
假如中国的佛学史上少了海通法师,那就失去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乐山大佛。据史书记载,面对地方豪强的勒索与刁难,海通法师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盘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双目可剜,佛财一厘不能丢!”。法师忍住剧痛,一挥手,大佛才得以开凿。
四川,注定要为华夏民族的复兴承载非凡的使命。
天庭上的玉皇大帝,道观中的老子,大成至圣的孔子和西方的上帝耶苏,面对英雄、智慧的古蜀国后人,都将施恩、祝福、勉励、祈祷,向不屈的四川人致敬。多难兴邦,大灾有大爱。若干年以后,在今天的地震废墟上,会出现一座座高强度抗震的学校、医院、工厂、超市……就像今天的特殊游客,虔诚地观瞻都江堰一样,来自各方的人们将再次拜谒这一方古老、神奇、英雄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