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雅红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是,近年来有关有毒大米、有毒面粉、劣质奶粉、瘦肉精、苏丹红以及蔬菜的农药、激素含量超标的报道却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时常发生,餐桌污染已演变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切实解决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各级政府一直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食品的安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应该看到,食品安全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政府投入不足,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不健全,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不到位;二是生产经营者安全责任意识淡薄,无照经营、不按规定标准生产,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市场管理不到位,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四是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为此,建议:
一、加强对农资产品的监管。农资产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源头和重点。要加强对农资产品的监管,严把农资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三个环节。要突出抓好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强化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添加剂的质量抽检,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深入持久地实施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工程,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禁止农产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向农民宣传普及安全使用农业资料的知识,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
二、大力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生产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根本措施。针对各地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分散、规模小、标准化实施难的现状,积极探索标准化实施的新路子。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标准化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不仅事关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二要大力培植标准化生产主体。要适度发展规模种养,使之成为标准化生产主体,提高种养业的集约化生产水平,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要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适应外向型企业发展的需要。四要加强标准化知识培训,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
三、以检测为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建立农产品检测立体网络,加强农产品检测的各环节衔接,解决目前农产品检测中基地检测与市场检测脱节的问题。二是实施并逐步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以基地农产品质量控制为主要准入方向,市场实施准入台帐与质量安全准入,实行农产品质量审验制度,严格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三是对重点农产品,建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给农产品贴上“身份证”,“身份证”内容包括农产品的产地、土质、水质、饲料的取样化验、用药、灌溉,甚至包括蔬菜的包装、仓储、运输等;四是建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与质量评估制度。重点是对规模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和农资市场、超市生产销售的蔬菜和猪肉实行定期抽样检测,掌握农药、兽药残留状况,为安全消费提供保障。各镇(乡)都要建立蔬菜农药、生猪瘦肉精残留例行监测点,对调进调出的蔬菜、生猪等逐批检测。规模较大的蔬菜基地、生产加工企业和农资市场都要配备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对主要农药残留进行自我监测。
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认证监管,提高认证产品质量。一是尽快出台政策,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提高质量,重视品牌建设,争创农产品著名商标与驰名商标及中国名牌,促进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及加工技术投入。二是要加强无公害产地及“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三是探索启动其它行之有效的体系认证形式。如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管理规范、良好兽医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等。四是要加强对已认证产品的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对已认证的产品进行抽检,对不按规定要求生产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已获得的认证资格。
五、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工商、农业、质监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宣传、教育、新闻等部门和单位的密切配合,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积极引导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营造人人关注、人人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社会氛围。要充分报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成果,以及通过“三品”认证及其它认证的优质、优良品牌和优秀农业企业,曝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农产品的典型案件。
六、推进检测机构改革,开展检测技术装备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产品质量监管经费。一要充实各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人员的力量,增加检测人员编制,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二要推进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大胆进行检测机构改革,健全食品检测体系“五合一”制度,推进各部门农产品检测的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三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费投入。各级财政要对检测部门及各市场安排专项检测经费,检测药品与设备由政府提供经费保障,统一采购,统一发放,并逐年增加,切实改善执法设备和检验监测技术条件,保证办公办案和监督抽查等费用,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作者系民进衢州市龙游县总支委员,此信息得到茅临生副省长的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