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应急决策水平决定危机管理效率

大到人类社会,小到一个组织,乃至个人,经常都可能遭遇危机情境。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不断应对挑战、战胜危机的历史。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如何从容应对、走出危机,从危机中赢得转机?这里,有一些基本的规律、方法和技能。

    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变为常态、由偶发变为多发,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公共危机管理既是理论上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实践中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近些年来,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矛盾凸显期和危机频发期,各种突发事件明显增多,牵扯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很大的精力。维民同志因工作关系,对这类问题有着实际的感受和认识。这几年,他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遂形成了《应急决策论》和《应急管理100例》这两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有关问题作了很好的回答。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知道,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时期,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和公平等社会瓶颈制约,形成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口。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变为常态、由偶发变为多发,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我在省里工作中,就曾经决策处理过不少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深感公共危机的防范和应对,是对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最好考量,而应急决策始终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着危机处置的成败得失。这方面我与维民同志有同感,觉得在当今中国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提高领导干部应急决策水平十分紧迫。

  《应急决策论》提出了以 “一主三互”联动模式为核心的应急决策管理网络模型

    《应急决策论》以公共危机状态下的应急决策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应急决策系统为主线,抓住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公共危机状态下应急决策的内在机理、方法步骤以及技术规范进行深入探讨,在总结以往公共危机决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应急决策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思路办法,提出了以政府为主体、动员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社会公众以及国际组织等社会资源参与,政府与社会互联、互补、互动,即“一主三互”联动模式为核心的应急决策管理网络模型。该书采取案例剖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办法,既具有较强的实践参考价值,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从而在研究思路和理论架构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它还将一些现代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于应急决策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使提出的应急决策理论和办法更加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才起步,还是一个新的领域。维民同志的《应急决策论》的出版,作为这方面研究的一家之言,相信能起到相互交流、促进研究的积极作用。为此,我将这本开拓性、探索性的书,推荐给党政机关和负责社会管理等有关方面的同志,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兴趣,也期望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

    案例式分析在西方一些国家非常流行,已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方法

    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风险的阶段。从国际比较来看,人类迄今为止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过二三百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工业社会,但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加起来不到12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实现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跨越,美国用了100年的时间,日本和韩国分别用了68年和25年的时间,而中国的人口比这些所有工业国家加起来还要多,我们具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计划用17年的时间来实现美国在100年的时间里所完成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可见,目标之宏伟、情况之复杂、矛盾之突出、任务之艰巨。这就意味着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来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历程,西方国家渐次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会在这二三十年集中出现。这段时间不仅是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期。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增多,既反映和暴露了目前存在的发展中的不协调、管理上的缺陷以及诸多社会矛盾,又是一个现代化过程难以回避的重大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妥善处置,尤其是需要总结和借鉴以往对这类事件的认识以及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案例的作用是通过对过去发生的一些带有典型性的个案事件的分析,为今后处理同类事件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材料。近些年,案例式教学、案例式工作改进、援例分析,在西方一些国家非常流行,成为一个重要的思路和方法。维民同志编著的这本《应急管理100例》,共收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危机案例100个,基本涵盖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这方面的重大事件,比较全面、系统、翔实地介绍和分析了这些事件发生、发展、处理的客观过程以及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既是对以往危机处理规律、方法的概括,也是一次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实证研究的重要探索。

  对应急管理进行案例研究,《应急管理100例》开了一个好头

    案例研究是通过对一个个事件的具体分析和对同类案件进行比较,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由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参考答案。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其他社会组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处理的一个个案例。我们应当善于总结,善于学习,善于反思,从这些具体实践中精选出典型案例来,不断充实和丰富相关的案例库,并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使其成为一种十分宝贵的活资源,成为重要的资料库、方法库和思想库。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应急管理100例》,并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件事情,学习和运用这种方法,在案例研究和案例库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本书正是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证分析和参考思路。我看这本书所收录的案例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典型性。书中所收集的都是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公共危机事件的基本特征和相关要素,而且其起因、发生、发展和处理过程的诸环节都具有典型意义。二是代表性。这些案例代表了相关领域公共危机事件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处理方式,以精选的较少的案例和较小的篇幅,对公共危机事件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介绍。三是真实性。案例都取材于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真实事件,许多还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读起来真实可信。四是参考性。案例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事件介绍,又有分析点评,有的还链接了相关背景和知识,可以从多方面给人以参考和启发。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就应当总结这方面的案例和经验,研究公共危机的特点和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应急机制,有效应对风险,把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和抗御风险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苏荣)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