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音
2007年11月,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民进会员、丽水学院体育系教授赵理强挖掘、带训的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稳凳”、“抄杠”、“蹴石磉”分别获得一项金奖、两项银奖,成绩斐然。这样的时刻在赵理强近40年的体育教育生涯中,不知道重演了多少次。这一次又一次的奖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向人们诉说着赵教授不凡的能力,更是对他几十年来不懈努力、倾力付出的肯定和回报。
朴实无华 累累硕果
赵理强教授看上去很平凡,朴素的外表让你很难在人群里找到他,但是当他站在你面前时,会有一种踏实感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
平凡的赵理强走上教师岗位已经快近40个年头了,他以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准则,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付出,收获了令人惊喜又实至名归的累累硕果。
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凡事都爱较真的赵理强,正是以他的这股认真劲闯出了一条他自己的路。参加工作以来,他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还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浙江省高校教育名师、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丽水市知识型职工标兵、丽水市先进工作者、丽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丽水学院首届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他所挖掘、整理并改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屡获大奖,在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稳凳”项目连续四届获得金奖;“抄杠”、“腹顶棍”项目连续三届获得银奖;“蹴石磉”项目获得一次金奖和一次银奖。赵理强带训的“射弩”竞赛项目在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上获团体第四,个人第五和第八的优异成绩,并实现了我省运动员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大赛中零的突破。他带训的运动队也连续四届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2004年12月至2006年4月期间,赵理强自行创新、设计的一套体育健身器材获得5项国家专利证书,独立完成的19.8万字的《民族传统体育教程》一书于2006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改写了浙江省各级各类学校没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历史。他先后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4项;撰写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2篇在国家一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课题成果先后荣获2003年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及2005年浙江省第五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张张奖状、一尊尊奖杯,都是赵理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但在他眼里,这些只是他工作圆满完成的一个标志而已,从不向别人提起。即使有人问起,他也只是说:“这是大家团结奋斗的结果。我只做了该做的事,而且还做得不够,还需要努力!”朴实无华的话语,却折射出赵教授严格自律,谦虚谨慎的高尚情操。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看着赵理强在体育教育事业上的骄人成绩,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他干这一行竟然是半路出家。赵理强原本是学中文出身的,但由于他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情有独钟,让他毅然选择了这条他喜爱的道路,并坚定地走了下来。
在教学工作中,赵理强勤于思考,善于琢磨,敢于创新。为了让自己的工作干的更专业、更出色,赵理强硬是凭着一股拼劲,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函授,并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当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上的体育课内容丰富充实,形式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的喜爱,也深得同行专家的好评。
对待自己热爱的事业,赵理强如鱼得水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体育教育工作。学校规定的工作量是每周8课时,但多年来他每周的课务量都在16课时以上,最多时达到每周28课时。此外,他还长年担负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的课外训练指导任务,每天忙得连轴转,常常连中午甚至晚上的休息时间都得搭上。可他却像个“超人”一样,好像永远有用不完的精力,还乐在其中。
赵理强在带队训练中,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每天早晨第一个到达训练场,下午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的一定是他,无论刮风下雨,严冬酷暑,雷打不动。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他在给学生做示范动作时,不慎脚跟腱断裂。当时医生告诉他至少要住院治疗和休息三个月,且半年内不宜再担任体育教学工作。可他人在医院,心却时刻记挂着学院的工作,只在医院治疗了20来天,就提前要求出院,忍着伤痛坚持回校上课。多年来无论工作多苦多累,他总是迎难而上,咬牙坚持,没有半句怨言,力争出色地完成任务。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学校的体育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体育教育工作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学校多次被评为省级“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及“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
作为一名常年带队训练的教师,赵理强和学生的感情非常深,一直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心、疼爱。对待学生们的学习和训练,他就像一位“严父”,强调高标准、严要求,绝不“手软”;但对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他则像“慈母”一样,照顾得颇为细心、周到。为了让学生在高强度的训练后,更好的恢复体力,他经常自己掏钱,给他们包饺子、烧鸡蛋,增加营养。队员受伤或生病时,他不仅在第一时间亲自送他们上医院,还像家人一样,去医院看望、照料。正因为他毫无保留的爱,学生们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去信任、去依靠,从而也促进了训练更顺利地开展。
继承传统 不断创新
赵理强始终把继承和弘扬畲族传统体育文化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好!”为了深入挖掘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甚至跋山涉水,深入畲族群众聚居的山区村落,亲身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走访各地的畲族老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搜集、挖掘并整理出了“稳凳”、“蹴石磉”、“抄杠”、“腹顶棍”、“打尺寸”等10多项富有独特畲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原本已经“濒临灭绝”的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经过赵老师的抢救性挖掘和整理,不但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更散发出日益夺目的光彩。
刚被发现时,那些原始的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比较稚拙和单调,在无论是竞技性还是观赏性,都相当的欠缺。为了使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更便于推广和普及,赵理强绞尽脑汁,不断琢磨,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地改进。每一次改进,都无异于一次创新,尤其这些民族运动器械,在市场上买不到,也没有现成的图文资料可以参考,工人师傅没见过也做不了。于是赵理强决定自己画图纸,自己找材料,甚至自己动手制作。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付出了多少艰辛,外人难以尽知。但赵老师抱着“为民族体育事业奉献一切”的坚定决心,知难而上,一次次地修改,一次次地完善,终于设计和制作出了几套实用而精美的畲族传统体育器材,使这些古老的畲族传统体育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