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翻阅各类故纸堆,深入教育实际生活,拜访陶良能师故旧后人,梳理先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一生,探求先生初心之建立,初心之一以贯之,以读史之眼光来看待先生的坎坷一生,在陋巷,箪食瓢饮,独守精神的高地,以强大的内心固执地守护教育园地,为椒江教育守护住精神的庙堂,美学的殿堂,灵魂的高堂。初心不改,牢记使命,一生辛勤耕耘,传大道,为公谋,足为学界楷模,不负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教育工作者当见贤思齐,求仁得仁,为天地立心。
关键词:初心 求仁 载道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五一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发表宣言、通电和谈话,并接受邀请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这是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发表70周年,本人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新会员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历史,以及台州乡帮文献,深刻地体会到五一口号与不忘初心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在党的十九大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五一口号的现实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不忘初心,见贤思齐,辛勤耕耘,不负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读史明志,了解椒江民进创始人陶良能先生爱国爱党,丰碑在民的历史事迹,先生崇高之人格着实令后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及先生曾赞陶翁先师“一代名师,儒貌温温,执教半纪,杏坛扬芬,台州学界,桃李盈门,再度青春,参政议政,老树敷荣,爱党爱国,意切情真,擘画建设,不遗余龄,功绩卓著,丰碑在民。”王及先生的认识莹彻卓越,一语概括了陶良能先师平凡卓越的一生!
陶良能(1919-1996),椒江人。1944年7月江西省国立中正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先后在黄岩师范学校、温岭中学、黄岩中学、台州师范学校和三甲中学等校任教,担任7门课程的教学。
在台州师范学校任教期间,连续三届被选为临海县人大代表,连续四届任临海县政协常委。椒江建市后,任市二届人大代表,一、二、三届市政府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椒江市支部主任,首届委员会主委。
陶良能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从事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灵魂塑造的事业,古往今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陶先生身传言教为人师表,乃学界楷模,一生辛勤耕耘,不忘初心。据陶良能先生回忆自己在江西省国立中正大学负笈求学时期便深受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之风的影响,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曾深刻影响了先生,先生对待学生赤诚热爱,关心备至,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是受了“孤儿之父”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陶行知先师竺可桢先生,都是爱护青年的长者,行知先生长年累月与学生住在一起,竺可桢先生被人亲切地称为“浙大保姆”,陶良能先生求学之时便正是受了这些大先生思想的温热,孕育了教育者最美丽的初心。初心乃一个人的底色——美丽心灵的底色。陶良能先生在回忆大学时光时有两件事镌刻于心,历久弥新。其一,大学毕业时即将离校时,1944年夏,先生到恩师家辞行感谢时,陶先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对先生言:“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应尊重别人,虚心请教,一个人如果在群体中得不到尊重和他人的帮助,即使才高八斗,也办不成大事!”先生顿悟,原来这便是他的初心,何为初心,初心是自谦,初心是虚心!怎么能做到虚心自谦?首先必须要尊重人,让人有尊严地活着,才高八斗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助推器,但是倘偌不懂得爱人不懂得尊敬人,才高八斗也就成了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回到初心,便是回到修身回到内圣回到自省,回到吾日三省吾身,此之谓夫子之教,中国传统教育教导我们要做大事,不做大官。什么是大事?大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人以为平天下才是大事,人心之事便是小事,实则修身,见贤思齐,心向往之,修心之学才是真正大事,为天地立心,方能继往圣之学,方能为万世开太平。
其二,陶良能先生久不忘大学之时校教务长教育系主任临别赠言,陶先生于毕业前夕拜访恩师,恩师待陶良能以入室之礼,视为大贤大德之弟子,恩师已久病于榻,向陶良能先生提出三点要求:(一)讲台是神圣的,讲课要严肃。(二)碰到不如意的学生,不能以罚代教。(三)教师的任务教人教书,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陈寅恪先生撰王国维先生碑文“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以为做学问者立三尺讲台而能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就是为三尺讲台正名,为知识分子树立独立的高标,唯有独立方为神圣。杏坛扬芬,桃李盈门,传学生以文道,为学生树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这便是讲台是神圣的,讲课要严肃的真正内涵。陶良能先生晚年常以“老牛自悟来日短,早向垄头奋力耕”自勉。一个人的初心何来?我想陶良能先生早年在江西国立中正大学的两件刻骨铭心的事确实给了先生教育者起航的初心,初心便是这种教育的心魂与教育大道的代代相传,所谓的薪火相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教育技术的传承,更是指一种教育者教育信念的布施,教育思想与育人之德传播。
陶良能先生自己回忆,1952年先生任教台州师范学校,担任地理课教学,每周16课时,当时教心理学的老师因病长期不能上课,请一位学教育学的老师任教。这位老师没有教过心理学,要求有人合作,以便共同商讨,校长便来与先生商量,先生毅然接过四节心理学功课,这样一来,每周竟增至20节。1960年开始,师范学校不再设地理课,这样没有学过高等数学的先生就担起数学教学的重任,先生因工作需要,曾先后教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历史地理物理和数学等七门功课。从熟悉教材到了解学生编写教案到每一节课的事先自我试教,这样的坚持竟然贯穿了先生一生的教学生涯,从第一节课开始,一直到最后一节课。据陶先生曾经的同事朱家土先生回忆,先生在三甲中学的居室与朱家土先生家仅一墙之隔,每日清晨与晚自修课之后,陶先生在室内总是絮絮不休,又似无人应答,朱先生后得知原来陶先生是每日讲课前都先必须念讲稿,对时间,这已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朱先生感慨准备上好一堂课,或精心准备一节公开课也许并非个别,但天天如此,一丝不苟,力求每节课尽善尽美,可以说亘古未有,殊不知陶良能师可是出了名的强记博闻,饱学多能之师,陶先生于天文地理律数训诂史志无不涉猎,旁及名人名言佳句,可以说语出皆学问,先生虽早已是饱学之士,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备好每一节课,这样的教师我敢说就是不忘初心的圣人,讲台是神圣的,讲课要严肃当如是解。先生丰厚之学识,谨严刻苦之学风,崇高之人格令后学深深服膺!陶良能师无愧学界楷模,先生安贫乐道,长者之风长存!
据朱家土先生回忆,1988年至1990年,陶良能任椒江市兼职教委副主任,他变得更加谦虚,更平易近人,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直到1996年6月去世,一直住在自家破旧狭小、阴暗潮湿的平房里。凡到过陶良能的家,都能清楚的记得:拐到城东小巷(东衙门巷),进入南向残缺的墙门,西角三间低矮的老屋,便是伴随他歇脚一生的住所。好友朱家土先生曾多次登门,招待的只有整洁而旧得黑褐的凳子,还有古瓷盏里泡上碧绿的清茶,散发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风味。朱家土先生最后一次探望陶良能先生时,先生已是弥留之际。他展开露出被子外的5个手指,用极微弱而歉疚的声音说道“唉,公家--已经为我--化去医疗费5万多啦。怎么好?!”无论好友是怎样劝导,他还是严肃而极不安地重复着这句话。他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不为已悲,而为公谋,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了一心为公的圆满句号,可以说先生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一生,先生在三甲中学任教期间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抱病工作,退休后因当时学校高三聘不到地理老师,陶老师毅然为学校分担课务,学校照例给予一定的酬金,结果陶先生却用酬金购买各种图书应时读物等捐给学校图书馆,陶先生高风亮节两袖清风,情系校园,可以说三甲中学全体师生无不蒙其惠,恩其德。先生以自身的高尚人格为教师正名,为教育清流,可谓激浊扬清,功在当代!朱家土先生曾撰文言:“更可敬的是尽管他一生经历坎坷,却从无半句怨天尤人的慨叹,更是缄口不言人之隐私,不炫已之长而道人之短;落落大方,既不自负傲人,又不阿腴逢迎,更绝不投人所好,随声附和。这使我想起《礼记·曲礼上》:“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孔颖达 疏:“若使彼罄尽,则交结之道不全,若不竭尽,交乃全也。”也就说陶良能先生有君子之风,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不讨别人无尽的喜欢,亦不要别人无尽的爱戴,唯有君子之交才能保持永久的交情,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陶良能先生绝不做好好先生,陶先生既不自负傲人,又不阿腴逢迎,更绝不投人所好,陶先生身上自有中国传统士大夫之气节。
据陶良能先生回忆,1961年下半年,先生担任台州师范学校一个班的班主任,开学只一个月,一个女同学放在寝室床垫下的布票失窃了。根据同学反映,这布票可能是某某同学拿的。先生找这个同学个别谈话,采用的是谈心法,正面引导。结果这位同学当时就脱下一只鞋,从鞋垫底下把布票拿了出来,并如实说明了动机和经过,颇有后悔莫及的表现。先生当时向教导处主任和校长汇报,并提出"教育从严,免去处分”的要求,同时先生耐心做好全班同学思想工作,要求同学们不能对这位女同学冷眼相看,使她能在班里安心学习,安心生活,共同进步。1963年夏,学生毕业之际,在学生即将分配之际,学校突然收到一封检举信,举报该女同学的父亲为外逃人员,母亲搞投机倒把活动,紧接着这位女同学的家乡又有人来校反映情况。在学校讨论毕业分配方案时,有人提出她不宜分配去当教师,先生当即发言,认为该学生在校三年表现还是较好的,而检举内容尚未调查核实,应给予分配的。先生当时这样的意见无疑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且有风险的,因为先生的意见,随后便引来了他人的非议,可在先生看来,为学生说句公道话,担点责任是应该的,这便是先生独立人格的彰显,先生便是站立的人,先生铁骨铮铮,忠于党,忠于人民,既不自负傲慢,也不逢迎拍马,更不投人所好,先生禀有独立判断是非的意识和勇气,先生之风骨并不因磨难而残损!
读《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伯夷、叔齐是古时候的贤人,他们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耻于吃周武王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他们是古代贤人,为求仁德,不惜艰难,毫无怨言。陶良能先生一生坎坷,为师生排忧解难,公而忘私,殚精竭虑,先生于困厄中安贫乐道,不为己悲,只为公谋,不仅为学生找谋生之路,更为学生指明了人生大道,传道受业解惑!先生行求仁之道也!顾准先生言我们是读史,司马迁言仲尼厄而作春秋,关羽手捧春秋,春秋乃明镜,微言大义,后学读人读书读史皆应须有史家之视野史家之传统,史家乃求仁得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陶良能先生事迹,抚今追昔,重新寻找人类之初心,教育之初心。椒江民进作为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陶先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民进社会服务的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量力而行,拾遗补缺,讲求社会效益。"椒江民进成立之初,陶老师就对这一工作加以重视,鉴于当时市区高中招生较少,无法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学要求,又本着为椒江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故陶先生提出了创建建海职业中学的构想,聘请退休老师和美术人才,先办美术班,于1984年8月经椒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借址三梅中学招生30人。美术班主要老师是民进老会员林伟楠,其父林求仁是浙江省美术学校创办人。林求仁先生善西画创作,长于画梅,有梅痴雅号。林伟楠在这个艺术家世氛围下成长,潘天寿大师是林求仁的好友,潘先生看着林伟楠成长的,对气宇不凡的小伟楠十分欢喜,对他在艺术上的进步充满期许冀盼。后经潘老推荐,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林伟楠入国立杭州艺专高中部学习三年,受李苦禅诸先生指授,后又入国立杭州艺专专科四年。西画有林风眠校长,中国画有潘天寿、吴大羽等名师教学。据王启禄先生考证,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潘天寿诸大师才是真正在课堂授课的,建国后基本上只上几节公开课。林伟楠老先生那一拨学子是少数受大师亲炙的学生,对林伟楠而言那是最幸运的,也可以说那时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受名师亲炙的大好时机。林伟楠先生做的梅花图上即有潘天寿师即兴题诗“不是寻常格芳心,淡可知寒香春意,新月影篱野水烟,初识前村雪落时。江南春信早,雅客陇头枝。”可见潘天寿大师对林伟楠先生之欢喜与赏识。美术班建立之初,能邀请到林伟楠先生为台州美术后辈授课,是台州美术之福,而这一切福缘都是陶良能先生促成的,陶瓮功绩卓著!1912年生人的林伟楠执教三梅时已是耄耋之年,林伟楠先生赴三梅执教之事一时传为美谈佳话。故美术班一开始便成绩喜人,学生卢乐平罗永进王谦杨帆等后来都成为台州乃至浙江美术界的卓越的优秀的领军人物。也正因此民进椒江支部于1985年1月荣获中共台州地委,行署颁发重视教育,开发智力先进单位奖状。作为椒江民进第一任主委陶良能先生身体力行对椒江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擘画建设,不遗余龄,功绩卓著,丰碑在民。
作者:民进椒江区委会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