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口号提出,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等为核心的“五一”口号精神,这些精神在新时代的今天依然有十分重要的使命担当。今天重温这一口号精神,让赋予新时代内涵的“五一”口号在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五一口号”精神;新时代;使命担当;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和国家命运大局出发,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迅速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他们指出:“‘五一口号’‘事关国家民族前途,至为重要……全国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讨办法,以期根绝反动,实现民主’,并公开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这是民主党派发展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也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它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新征程,掀开了中国政党制度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篇章。“五一”口号秉承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五一”口号精神。“五一”口号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极具宝贵的价值。
在“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的新时代,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再次审视“五一”口号的价值以及所蕴含的精神,对于履行好参政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精准把握“五一口号”的精神内涵,赋予以新的内容,使之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次体现它的使命担当。
一、不忘初心,塑造坚定的政治信仰
“五一”口号的首要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
民主党派由同情共产党到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1948年,“五一”口号的发布,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由初期的联共反蒋、中期的完全支持中共到“五一”口号后转变为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民主党派自身做出的正确历史选择。从此,民主党派开始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的伟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历史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每个重要关头,都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勇于奋斗、不惜牺牲的精神,始终以民族大义、国家兴亡、人民解放为重,并且为追求民主团结、建立新中国殚精竭虑。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新胜利的立身之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因此成为执政党理所当然,当之无愧。历史和现实共同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代表,才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自觉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成为各民主党派的重要理念,也成为今天多党合作的重要传统。在“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的新时代,民主党派组织和广大民主党派成员更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担当参政党职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凝心聚力,缔结团结齐心的“同盟者”,高举旗帜、团结奋进,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崭新成绩,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高举旗帜,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继承和发扬“五一”口号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与和平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和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坚定了各民主党派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五一”口号发布后,民主党派明确表示:“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灭,中间没有任何第三种路径可循进的。”毅然抛弃了一部分成员所主张的“中间道路”,选择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站到了人民的一边,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道路,确立了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进而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一”口号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运用和丰富,也为各民主党派指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民主党派70年来在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程中取得的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刻的共识。
在“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的新时代,民主党派要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信念、共同前进方向、共同奋斗目标,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不断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新时代的使命、思想的内涵、新目标的要求、新征程的任务,担当政治新使命,守好凝聚共识的“主阵地”,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共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三、真诚合作,巩固发展和谐的政治局面
推进多党合作、共同协商建国、发扬人民民主,巩固发展稳定大局,是“五一”口号所包涵的重要精神和基本内容。
“五一”口号发布后,民主党派一致拥护,响应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新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多党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和行动准则,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会上确定了共产党为执政党、民主党派为参政党,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各民主党派从此正式融入了新中国的政权体系,崭新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诞生了。这一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大地之上、适应中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从而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
在“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的今天,我们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民主党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民主党派要继承和发扬“五一”口号精神,求同存异,真诚合作,凝聚力量,以远大的政治目标为指引,以团结和谐的理念为基础,履行好职能,担当监督使命,坚持主动作为,当好追赶超越的“助攻手”,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历史使命。更加准确地把握当前形势和任务,不断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多党合作制度的新思想、新理论、新主张,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新时代呼唤民主监督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民主党派更好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为巩固发展和谐的政治局面作贡献。
四、薪火相传,共谱多党合作事业新篇章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向前发展。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昭示天下,民主政治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要求之一。在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中,有意识地留下了民主党派。后来,毛泽东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随后中共八大正式确 定了中共和民主党派合作的这一基本方针,邓小平后来将其发展成“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多党合作事业的光辉历程表明,多党合作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多党合作制度都是一个法宝,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
抚今追昔,温故知新,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在“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的新时代,新一代民主党派对传承老一辈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好多党合作事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不但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自觉适应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把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形成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同时更需要我们回到历史中去体验、去感悟,感悟老一辈坚持中国共产党共的领导、爱国爱民的光荣传统,感受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崇高风范,这不仅有助于坚持好多党合作事业,还可以增强坚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并把这种信念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五一”口号发布七十年来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及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现在,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划蓝图、擘画方略,也开启了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不忘合作初心,永远携手同行。今天重温“五一”口号精神,感觉备受教育和激励。历史进入新时代,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开拓进取,继续谱写多党合作事业的新篇章,为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两会首提“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日报》2018-03-05
[2] 刘延东主编:《历史从这里开始》(M),华文 出版社,1999年版。
[3]宁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奠基石一纪念“五一口号”发布55周 年》(J),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林芳:《“五一口号”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J),载《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5]戚建霞陈静:《浅谈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J),载《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6] 郝在今.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纪 实[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
[7] 李君如.协商民主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
作者:民进临海市台州中学支部 林日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