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年专题 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年
郭杰光:在地方志编纂之路上静静徜徉

 

如果没有人来汇报工作,或者其他人来请教问题,平湖史志办副主任、民进平湖市委会副主委郭杰光的办公室永远是最安静的,静得让人以为办公室里没有人。但如果你贴着办公室大门仔细听上片刻,你就会听到办公室里极轻微的沙沙声——那是翻书的声音。

书是郭杰光最好的伙伴。喜欢书者大有人在,但对很多人来说,郭杰光喜欢看的书大部分人都不喜欢看,因为这些书太枯燥了——那是各类志书,没有文学的色彩,只有最简单的叙述与数字。但就是这些普通人不喜欢看的书籍,在郭杰光看来是最有魅力的。在上班的时间里,他一手握笔一手翻书,记载着将要编纂出版的这些地方志的疑问、错误之处。任是窗外桃红柳绿、杏黄枫红,都不及眼前这文字之美丽。“编纂地方志是极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会在这条道路上静静地走下去。”郭杰光说。

功成不必在我。但在奋斗的历程中,人们一定会记住这些在岗位上默默坚守的奋斗者。因为贡献突出,在过去几年时间里,郭杰光获得了很多的荣誉:2013年,被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评选为省最美方志人;2014年,其整理出版的《当湖文系初编》获嘉兴市政府授予的嘉兴市第二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类);2016年,被评为“十二五”期间嘉兴市史志工作先进工作者;2018年,被评为20132017年度平湖市劳动模范和嘉兴市劳动模范。

 

地方志编纂队伍中的权威

认识或知道郭杰光的人非常多,因为他除了平湖市史志办副主任的职务,还是民进平湖市委会副主委、平湖市十三届政协常委、平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么多的职务集于一身,使他的朋友圈非常广。职务多,称呼也多,但大家称他最多的一个称呼却是“郭老”。

郭老这个称呼已有多年,其实拿年龄来说并不大,只是一位中年人。大家之所以这样称呼他,缘于他在业界的地位与威望,还有他所获得的一项项重要成果。在平湖地方志编纂队伍中,郭杰光是绝对的权威,在嘉兴乃至省内,他同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的地位与威望在很多大型志书的编纂中得到印证。就拿一个市来说,编纂市志肯定是所有修志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而这部流传后世的巨著,执行主编就是郭杰光。

翻开《平湖市志》,执行主编郭杰光的名字赫然醒目。业内人士都知道,作为一本市志的执行主编,他所承担的工作量与责任是多么重大,只有在这个领域最权威的人物,才当得起这个执行主编的职务。

“说实话,这工作量确实是很大的。”郭杰光说,他除了做好全书编纂的统筹、协调、推动等工作外,还亲自承担多个篇章的编辑工作。尤其是在志书的汇总与审稿阶段,需要组织好内审、初审、复审和终审等工作。在志书初审后,他更是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汇总成数万字的修改意见。

20134月,当这本共分37个篇章,计166万字的《平湖市志》出版发行时,郭杰光的白发又不知增添了多少。“这是我们嘉兴市二轮修志中首部出版的县(市)志。”看到这个成果,这几年为此呕心沥血的郭杰光欣慰地笑了。

“完成了市志,郭老还停不下来呢。”郭杰光的同事说,因为其他市里的专业志、乡镇志的编纂工作还需要他去辅导。在郭杰光办公室的书橱里,摆放的几乎全是各类志书,这些志书无不倾注着他大量心血。

郭杰光打开电脑,在一个文件夹里,全是各本志书的审读修改稿,每一本志书提出的意见全部超过1万字。哪一行有差错,哪一页有疑问,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修志的严谨态度可见一斑。“你看,这本《辞海》我已经翻得很多都烂掉了。”郭杰光捧起身边的《辞海》,许多页码都快掉下来了。

到目前,平湖已经出版专业志30部,乡镇志8部,在嘉兴乃至全省地方志系统遥遥领先。

 

辗转医院不落下政府工程

最近一段时间,平湖市政府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正在紧张推进中,那就是平湖名人馆的布展工作。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项工作的大量幕后工作,都由郭杰光来完成。

提起平湖名人馆,郭杰光自嘲说是自己找了件事来做。原来,去年平湖市里在规划明湖景区一些建筑的功能布局时,提出了建一些场馆的设想。但是,当时提出的方案内容中,有些内容都与建成的场馆有重复。这时,郭杰光插了一句话:“建一个平湖名人馆不是挺好?”这个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赞同。不久,平湖市政府即决定建设平湖名人馆。由于郭杰光又具体从事地方志工作,掌握着丰富的平湖史料,尤其对历史名人很是熟悉,于是,这些名人的资料整理工作任务自然又交到他手里。

“既然要做,我就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郭杰光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人。随后,他开展埋头翻阅各类资料,对名人进行分类,共整理出了201位平湖名人,时间跨度从古代到当代。

但要做好这件事,难度非常之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寻找当事人照片。其中有一位中华书局的老编审徐调孚,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是同事,在出版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很多名家的书籍都指定由他编辑出版。他也是一位戏曲研究专家,在理论界有极高的声誉。但是在找他照片的时候,遇到了很大困难,因为所有史志书籍,以及网络,都没有他的照片。

没有照片,这名人介绍就缺了重要一块内容。郭杰光并未放弃,一步步寻找线索。当得知老人家“文革”中被下放到四川江油,就往那里寻找线索,竟然被他找到了徐老的儿媳妇。后来通过她,找到了在贵州的徐老外甥,在他那里找到了徐老与外甥的一张合影,这才使徐老的资料得以完整。

还有接触世贸第一人的民国外交家金问泗,因为后来去了台湾,他的照片与文字资料也严重缺少。通过上海师大的一位老师的介绍,郭杰光接触到了台湾的一位学者,并获赠由其整理出版的《金问泗日记》,从中找到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但就在这项工程一步步推进时,郭杰光的母亲突发脑中风而住院,由于病情严重而住进了上海金山医院。心里牵挂着母亲的病情,郭杰光隔天下班后乘公交去金山照顾,第二天一早又乘公交回来上班,这劳累辛苦可想而知。

祸不单行的是,郭杰光的父亲也因摔跤中风而住院。这样一来,他既要照顾住在金山医院的母亲,还要照顾平湖的父亲,虽有兄弟姐妹的帮忙,但心里的牵挂一直存在。而这段时间里,名人馆的设计文案要深化,还有《曹桥乡志》《王江泾镇志》《中华村志》要审阅,郭杰光成了连轴转的机器。

可是家里有这一切事情,他没有对外人说过。“这些事情必须要完成,何必去为难其他人呢?”郭杰光问题考虑得很周全。

 

发挥专长找有意义的事做

有的人就是闲不下来,一发现有意义的事情,总会见缝插针地付诸行动。这是一种痴,一种对工作的极度热爱。在郭杰光的身上,这种痴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郭杰光每天与文字打交道,对一般人而言可能已经厌倦。可他不是,他从内心里喜欢文字,喜欢这些能为后世带来历史资源的文字。最近一两年里,他抽时间在做一件对平湖的历史文化研究有重要作用的好事,那就是整理出版《平湖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选辑》。

“这些论文对研究、宣传平湖的文化历史,提高平湖的文化档次很有帮助。”郭杰光说,因为他选取的这些论文,其中一些作者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影响的学者,而那些被研究者,都是平湖籍人士。

郭杰光说,以后大家看到这些学者的论文,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平湖走出了这么多的大家。

郭杰光是位有是想法就要行动的人,他开始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杂志上寻找着研究对象为平湖籍大家的论文,有时借助于网络,他也能找到一部分论文。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撰写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论文被找到,而研究者的对象从古代至现代。

找到这部分论文后,郭杰光又体现了编志的严谨,分篇章录入电脑,以便接下来印刷发行。“这件事我会一直做下去,继续编辑第二辑、第三辑。”郭杰光说。

因为身上还有民进平湖市委会副主委的身份,所以郭杰光一直考虑着为民进这个组织做点事。可最后的落脚点,自然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我何不为自己的党派编写年鉴呢?

几年前,民进平湖市委会到浙南去学习考察,看到当地的民进支部有一些资料汇编。对修志的人来说,郭杰光马上能看到这些资料汇编的不科学与不严谨,但想到对方能这么做,也已经是很好的尝试。于是,在2017年,在民进平湖市委会主委、平湖市政协副主席宋怡玲的推动下,郭杰光立刻有了编写民进年鉴的决心。

这又是挤出来的工作,可郭杰光认为这是一件对民进组织很有意义的事,所以即使时间再紧张,他也加班加点赶出来。到2017年底时,这本专业性极强,一看就知道是专业人士编纂的平湖民进年鉴出版了。一个县市级民进组织编纂出版年鉴,这在全国也是极为少见的。

 

向郭杰光了解一些材料撰写一篇文章,邀约的时间一直很长。因为在他的心里,他的文字永远是为地方史志、文化留的。而他也是一位不喜欢被打扰的人,他喜欢的环境,就是静静地翻阅着书籍,撰写着文字。

 

来源:民进嘉兴市委会